
10月28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建议》和《说明》中有哪些增量信息值得关注?
“可以看到,宏观政策和增长模式有了新变化。”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表示,首先,可以看到更加积极的政策取向。宏观治理部分,最大的信号是《建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这个表述在“十四五”规划建议里是没有的,这为未来五年的宏观政策定下了“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的扩张性基调。此外,也需要关注增长模式的转变。《建议》强调“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增长模式是相对于过去依赖外需和投资的模式而言的,将“消费拉动”放到了内生增长的核心位置。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陶川认为,围绕着“战略主动”和“重大突破”这两大核心任务,在产业、消费、科技、金融、开放这五个领域,一些新的信号浮出水面。
“产业”放在首位,释放什么信号?陶川表示,“十五五”规划特意把“产业”放在了“科技”之前,而且优先“提升传统产业”。“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是“十五五”摆在首位的目标,这意味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单纯的科技自立自强不代表经济就好了,更加关键的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让传统产业“新质+”,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新兴产业要成为支柱,未来产业重在“前瞻布局”。前者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方面形成产业集群;后者重在抢得先机、占据主动,重点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
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表示,从产业来看,得益于“十四五”时期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实体经济以及制造业的重视,未来五年中国权益资产投资将具备非常丰富的可选择投资赛道与品种及增长空间。
张瑜认为,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主要具备三大优势:第一,承接以房地产为代表的旧经济下行成为新增长点;第二,国际竞争中以制造业为主体,争取战略主动;第三,在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制造业已经成为新兴技术的应用基石。
西部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边泉水表示,“十五五”期间对经济增长仍有一定要求,“十五五”期间经济增长仍然不能放松,“十四五”期间GDP平均增速可能在5.4%左右,预计“十五五”期间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可能维持5%左右。
此外,“十五五”规划中首现“金融强国”。陶川认为,“金融强国”战略层级的提升,不仅体现在今年以来相关部署节奏的加快,在近日金融委、央行传达全会精神时已有“预告”。
陶川表示,一方面,当前中美战略博弈已进入相持阶段,美国在经济、科技等传统领域的施压已效果不明显,其真正的相对优势可能更多集中于金融领域,但此优势代价高昂、难以轻用,客观上为推进金融自主争取了时间窗口。
另一方面,“金融强国”的建设可以实现“定价权”与“财富效应”的双重突破,既要掌握核心资产的定价自主权,防止定价权旁落;也要让股市成为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可以进一步切实增强民众的消费底气。
芦哲表示,本次《建议》提出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要求,是《公报》未提及的增量信息之一。从央行到各金融机构,都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国家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目标进行布局。
芦哲进一步分析,《建议》再次强调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在投资功能维持市场稳定的同时,增强资本市场对于新质生产力、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从而实现投资与融资的协调发展。《建议》还首次提出了更细化的期货、衍生品及资产证券化方向指引(十四五规划和去年的三中全会都没有提及),相关金融市场预计将得到更快发展。未来五年,金融领域的创新与改革将不断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注入力量,“十五五”时期“金融强国”的战略高度有望进一步抬升。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