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11-12 09:30

11月的武汉,雁从南来。
11月11日上午8时多,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殡仪馆天元厅内,武汉大学(下称“武大”)原校长刘道玉的遗体告别仪式刚开放公众悼念,五六拨大雁从南向北掠过武昌殡仪馆上空。

7时左右,馆外人群开始逐渐聚拢,至8时,左胸佩戴着武昌殡仪馆配发的白花的人们分批入馆,为老校长送行。
部分自发前来悼念的人在广场外等待,为维持现场秩序,保障告别仪式庄重进行,殡仪馆安排了特定通道以供出入。
仪式开始之后,在工作人员引导下,人们在天元厅大门外站成数排,按序入场,刚开始排队的人数仅有百人左右,但队伍越排越长,站在队伍的前侧,逐渐看不到队尾。
由于等候时间过长,不少头发已花白的老年人需要不时到等候区休息,等候区准备了约50把椅子和矿泉水。
刘道玉被很多武大校友称为“武汉大学永远的校长”。刘道玉任武大校长期间的许多武大学子前来送行。在广场等候时,人们几乎都以“武大XX级”作自我介绍。殡仪馆外布置的花圈,也大多标注着“学子XXX”“晚辈XXX”。
一位刘道玉的学生向经济观察报表示,很多当年的同学如今都在政府部门任职,今天是工作日无法请假。自己在附近大学工作,因此有机会过来。武昌殡仪馆离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校仅3至5公里。
他说,刘道玉的告别仪式较为简朴,但是“来的人更多”。旁边的人说,刘校长在校时更受学生欢迎,在其他人眼里“有一定争议”。
馆外的人分批入场后,先集体行三鞠躬礼,然后行绕灵一周的瞻仰仪式,最后再向刘道玉的亲属致哀,绕灵过程中,不时有人驻足长久。
刘道玉1933年11月出生于湖北枣阳,1953年考入武大化学系,195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武大教务处处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职,1981年出任武大校长,1988年被免去武大校长。此后,他成立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并担任会长。

在武大任职期间,刘道玉率先推行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度等一系列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被誉为“武汉大学的蔡元培”。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马国川十多年前曾面访刘道玉,当时他研究的课题是“大学如何进行一场更深度的改革”。
2009年,刘道玉曾公开发表《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希望大学能够在“火箭式”发展之后,暂时停下来调整、整顿,进而巩固与提高。
刘道玉与马国川谈话的核心是:中国大学有发展而无改革,学校越办越大,招生越来越多,但大学还是原先的行政化的大学。
马国川回忆,当时刘道玉已年过七旬,一只耳朵听力有些问题,身体机能也有一定衰退,但仍笔耕不辍。
“刘道玉先生思想的核心观点,就是尊重教育规律。”马国川向经济观察报总结道。
做教育的人
刘道玉本不该成为一个“做教育的人”——最初,他想成为一名发明家。
他在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中写道:中学时,曾从老师那里借来了一本《诺贝尔的故事》,读完之后为诺贝尔的发明成就而震撼,因此十分崇拜诺贝尔,立志要当诺贝尔式发明家。
阴差阳错进入武大攻读化学系,对刘道玉而言,反而离诺贝尔式发明家的梦想更近了:一方面,武大是当时国内顶尖大学之一;另一方面,诺贝尔本人就是因发明硝化甘油炸药而闻名。
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通往研究之路的最好方式是成为留苏预备生,前往苏联学习。
在大学留校工作了几年后,刘道玉成功考取留苏预备生名额,赴苏联科学院接受克努扬茨院士指导攻读副博士学位,后因种种原因提前归国。科研之路被迫中断。
改革开放之际,刘道玉担任教育部党组成员、高等教育一司司长。任内,他推动了高考制度的恢复,参与筹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国科学大会等重要会议。
因“生不愿封万户侯”,刘道玉返回武大,后出任校长。他曾有多次就任行政职务的机会,但都一一回绝,只接下了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主任这一职位。
从武大校长任上被免职后,刘道玉也未要求重新安排职务,或出任其他大学的校长。
1994年,在学生和朋友的支持下,武汉路石教育改革基金会(后更名为“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后来,他也曾受委托担任一所中小学的校长;再往后,主要通过各类刊物发表对大学教育改革的看法。
“我认为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其中扮演某一个角色,有的是自己选择的,也有的是阴差阳错促成的。我认为,在人生的舞台上,不管你担任何种角色,只要你尽心尽力,光明磊落地做人,那么你就问心无愧。”刘道玉在自传的结尾写道。
教育家的时代
刘道玉担任武大校长时,正逢“教育家的时代”。
1979年12月,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刘佛年、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邓旭初在《人民日报》发表《给高等学校一点自主权》一文,此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
“给大学一点自主权”,本质是让高校从政府部门高度集权的管理体系中获得一定自主性,激发办学活力与积极性。
尽管当时高校自主权尚未明确,但一批高校校长已开始在本校锐意改革,开风气之先。其中既有刘道玉,也有北京大学的丁石孙、华中师范大学的章开沅、中国政法大学的江平等人。
马国川向经济观察报总结,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冲破原有的体制束缚,按教育规律办学。
刘道玉刚接手时,武大在全国重点大学中稍显落后:理科科学研究成果较少,文科学术专著不多,部分学科专业也不健全。
刘道玉认为,大学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有大师。既然很多大师请不来,他就破格招聘那些确有才华却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可以在武大当老师。
在真才实学的标准下,刘道玉发掘了数学系的张尧庭,张尧庭后来担任武大管理学院院长;法语系的叶汝琏、郑克鲁,让武大成为当时国内法国综合研究的学术中心;管理系的杨小凯,从一位湖南省新华印刷厂的工人破格调入武大,后来成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搭建了以超边际分析为基础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并提出了警示后发国家制度缺陷的“后发劣势”理论。刘道玉还恢复了武大法律系建制,任命韩德培教授为系主任,使武大法律系成为后来法学界“五院四系”之一。
“有真才实学即可当老师”,学生有真才实学也应使之得到发展。为此,刘道玉在武大推广学分制,鼓励学生早修学分,早毕业;推广双学位制、转专业制和转校制,让学生能学到自己心仪的科目;设立插班生制,吸收社会英才;试行导师制,让教师更多地与学生交流。
这些制度充分兼顾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当时社会上甚至出现“转校到武大”的风潮。武大当年培养的人才,至今在国内学术、经济领域仍有重要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只要有一个合适的环境,人才很快就会喷涌而出,尤其是年轻人、大学生、研究生。这些人本来就是人才,刘道玉主持的改革,恰好提供了这样的环境。”马国川表示。
一生做教育
据一名武大校友回忆,刘道玉被免职的那年冬天,武大操场上一棵老树突然被雪压断了。
离开武大后,刘道玉认为,高等教育若没有独立自主办学权,无论哪个大学都与武大差不多,便不再想再投身高等教育。
彼时,中国刚刚出现一批民营企业兴办的学校,刘道玉也赴各地考察,探索创办一所私立大学的可能。
当时的私立学校以中小学为主,因此他受委托执掌武汉一所中小学,希望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刘道玉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归结为“创造教育”。所谓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创造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比如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探索求知、敢于冒风险、敢于超越自我等。
一个典型例子是,刘道玉亲自为初一学生上《创造思维方法》选修课。这门课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以专题讲座形式展开,从问题入手,每个问题引出一个思维方法。
这门课只开设了三年——第四年时,学校因经济危机停办。原因是作为投资人的民营公司不愿解决财务问题,最终不得不终止办学。刘道玉作为校长,仅负责学校日常管理,并不了解财务情况。
此后,刘道玉不再活跃于教育一线,而是通过撰文、著书等方式传递教育理念。
自2000年起,刘道玉共出版著作20多本,发表文章数百篇。可查的最后一次媒体专访,是2021年接受《教育家》杂志专访。
“毓人论说久世扬惠溢五洲,殚心瘁力兴高教誉满华夏。”这是武昌殡仪馆天元厅内,刘道玉遗像旁的挽联。
“我自认为自己的人生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是开拓奋进的人生。我是自己人生的设计者,责任的承担者,命运的主宰者,因此我感到无怨无悔。”这是2005年,刘道玉在其七十二岁出版的自传中,对自己人生的总结。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