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思考
伍翠群 吕能能
作为一家创意咨询公司,青蛙设计自成立4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帮助因才思枯竭而陷入创新瓶颈的客户找回创造灵感。在等级森严、程序冗长、决策缓慢等普遍扼杀灵感的因素背后,我们看到了相似的因闭门造车引发的困境。创意是一颗有机种子,它的生根发芽是内部不断协调并综合外界营养的过程。但由于创新历来被看作企业机密,培养环境也往往与外界隔离,这种“封闭”注定了创新的种子只能享有极其有限的养料和生长空间,中途夭折也再自然不过。
这由此产生了一个看似矛盾的解决方案:虽然结果被定义为商业机密,但创新的过程应当顺应自然、采用开放的形式。但事实上,以“群智”(crowd-sourcing)和“共同创造”(co-creation)为代表的开放式创新方案早已风靡全球,实践证明了这种矛盾并非不可调和,而且在这个互联网将世界相连的大背景下,“开放”很自然会成为创新的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它将始终贯穿创意的生成和实现,并从组织内部延伸到外部。
创意是用来分享的,而不是用来藏着掖着。包括杂志、博客和系列演讲在内的designmind媒体平台为我们的内部员工提供了“晒”创意的空间,无论是一闪而过的灵感,还是已经成形的看法观点都可以分享,而且它们大多源于日常生活中有趣的话题,比如世界杯期间开设的“评球”栏目,这种鼓励项目之外的奇思妙想有利于让创意神经保持敏锐。不过比起内部交流,我们更乐于向外部“借脑”来激活自己的创意神经。前不久,旧金山工作室的JonSyndal、CelinePering和CatherineSun发明了一种多源采集的设计调研工具frogMob,鼓励大众上传主题图片,以加深调研团队对情境的理解。头两期的调研试验“工作车”和“电源”立刻吸引了来自天南地北的用户的参与,突破了传统调研时间的限制,避免了由此导致的样本广度和深度不足等问题。这种由跨文化、遍布全球、充满主观能动性的创意团体牵头,通过公共资源唤起更多人贡献智慧的热情,并由此进行集思广益的创意分享方案,为开放式创新的良性循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然而光有创意是远远不够的,据《福布斯》统计,90%的好的计划在实施阶段纷纷归于失败。其原因则是大多数企业凭借过去 “一招鲜吃遍天”的专长,在当今跨领域和整合的创新趋势面前显得力不从心。从商业分析、设计到生产交付,从脑海走向现实的每个关键环节,都需要将创意牢牢把握并紧密结合,这意味着分享并不是开放式创新的终点,而是下一步共谋的起点。创意的实现同样需要开放性。项目执行需要抛弃传统的线形流程,令设计师、策略师与技术师进行平行地跨领域合作。2008年我们与惠普合作开发的经典产品Touchs-martIQ500,在帮助惠普PC摆脱家用办公定位老套这一策略指引下,计划将移动通讯领域的触控技术引入PC设计,开发出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触控导航和媒体共享功能。设计师与技术师的协作保证了创意方案能够及时实现反馈并灵活调整,最终成功将Touchsmart提升到了用户个人数字生态系统的核心,就此开启了PC融入家居生活的又一新增长点。我们相信,内部产品研发人员身份的模糊只是一个开始,在开放的环境中,最终来自创新各环节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会走到一起,凭借互补的智慧共谋发展,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包括顾客、资源提供者甚至是竞争对手。目前涉及顾客参与的“共同创造”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远没有穷尽其可能性。
不过,颠覆封闭式创新的狭隘思路,突破其资源有效利用的局限性,只是开放式创新实现其价值的第一步。在打破了“创新”的传统定义后,它会顺势肩负起划出新疆界的责任,并自然营造出一个 “无疆界”的沉浸式创新氛围。在封闭的环境中,“为创新而创新”这种极强目的性很容易扼杀灵感,由此产生的焦躁容易让人对目的本身感到厌倦。但当围墙消失,创新的激励元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创新的动力不再以一件任务或者一个命令如此强制的面貌出现,创新会慢慢转变成一种爱好和习惯,甚至深入骨髓的基因。正是这种基因奠定了青蛙设计的创意灵魂。在沉浸式创新氛围中,不同背景和级别的人可以自由交换观点并乐于接受他人的启发,所谓的“创新”时刻并不是走进会议室后,而是真正的时时刻刻。在de-signmind博客上的信手涂鸦,用frogMark书签随手分享的有趣网页,甚至是咖啡机旁不经意的交谈,都可能迸发创意火花。
世界上其他以创意而闻名的公司也大多为员工营造了沉浸式的创新氛围,其中很突出的一点是鼓励工作之外的创造。谷歌公司给员工安排了20%用于私人项目的研究时间,使他们的灵感不受项目的限制。雅虎公司名为“快乐星期五”的计划,则让工程师们自由开展自己的项目,并为最佳创意团队颁发“创始人奖”以及丰厚奖金,以推动在企业文化中根植一种创业的思维模式,将创新定为终身的事业。
在中国,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针对国家缺乏创新的批评声,有些人将其归结到从小接受的刻板教育和不鼓励创新的文化传统。但须坚信,人生来就会创造,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不会因一时环境的打压而消失的。它是一粒在封闭环境中没得到生长机会的种子,一旦换到一个开放的生长环境,有机体内部之间以及与外部世界能进行有效的互动、整合与协调,结出美丽果实便指日可待了。
- 保险公司有望卖基金 金融销售制度创新提速 2011-04-13
- 认购倍数仅2倍 国电清新网下中签率创新高 2011-04-13
- 路透:全球军费大涨 2011-04-11
- 创新企业应重视企业文化和社会价值 2011-03-29
- 在华美企担忧中国新监管壁垒和自主创新政策 201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