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昊 5月24日,英特尔突然宣布任命马宏升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直接向CEO汇报。在此之前,马宏升曾任英特尔主营芯片业务的两位执行副总裁之一,去年3月因突发中风疗养数月,今年1月刚刚复出就被委以重任。
至少到现在,马宏升的“空降”还没有被明确定义。我们只知道他是英特尔有史以来派往国外的最高级别管理者,他是移动互联的死忠,他对中国并不陌生(曾负责过大中华区的销售工作),而他也是英特尔下一任领袖的热门人选……
好吧,即使这个“洋钦差”没有带来任何“圣旨”,但有一点很明确,中国的战略地位正在升高。
2007年的第一天,英特尔中国大区成立,直接向美国总部汇报。从总经理到总裁,杨叙稳坐“一把手”快四年了,绝对称得上称职。因此,马宏升的突然到来让杨叙的位置很尴尬,他会不会离开?如果不离开,他和马怎么分工?
但熟悉跨国企业管理体系的人都知道,这种所谓的双总裁模式在国外是很常见的,谷歌、戴尔等IT巨头都曾同时拥有两个总裁。而在中国,“中外配”也不稀罕,更何况马宏升是董事长,要比杨叙高一个级别。以杨叙过往的成绩来看,马宏升的到来更多的是英特尔对提高中国市场地位的表态。
英特尔下一步的战略重心肯定是移动互联。其实挺遗憾的,在去年的中国IDF(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英特尔曾提出过平板电脑战略,那时iPad刚刚起势,行业空间还很大。再加上之前的移动互联战略,英特尔看似希望在移动互联上延续优势。
但一年过去了,英特尔毫无作为。死敌ARM几乎垄断了嵌入式芯片市场,它们甚至宣称在手机上,英特尔还不算是一个竞争对手。在英特尔看来,这绝对是个耻辱。但现实的确不乐观,市场上甚至找不到一款量产的搭载英特尔芯片的移动终端。
在“Wintel(Windows+Intel)”盛行的那个年代,速度是一款芯片的绝对标准,英特尔不惜牺牲能耗来满足产品的需求,但这在移动互联时代是个极大的硬伤。低能耗成了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上游厂商研究完iPad后,都惊叹于它机身后面的两块大功率电池,以及A4芯片和iOs的完美组合。
英特尔自然不愿放弃这块有可能远远大于PC芯片的市场,今年的IDF就很能说明问题。3-D晶体管技术已经进入生产技术阶段,而代号Ivy Bridge的22纳米英特尔芯片也将投产研发。简单的说,22纳米制造工艺将迅速补齐英特尔在嵌入式芯片技术的薄弱,使用这种芯片的移动终端甚至只需要消耗原有能耗的一半。
技术的飞跃让马宏升和杨叙拿了一手好牌,两人都长于销售和市场推广,都有过操盘一个区域市场的经验。职能的重叠不可避免,但更多的市场合力会让英特尔在移动互联领域转向进攻。
5月31日的台北国际电脑展将是马宏升履新后的第一次公开露面,他的演讲将会为未来几年的英特尔中国区定调。杨叙的去留当然只影响到马宏升在中国执政时间的长短,但种种迹象表明,马宏升只会是一个“钦差大臣”,中国是他施政的试验田,镀金后的他未来注定不在中国。
- 英特尔“洋钦差”的“中国路” 201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