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发布日期:2008-04-19
作者:丁杨

在今日彼岸书写昔时此岸

经济观察报 记者 丁杨 不管台湾作家张大春如何跨界做大学老师、话剧编剧、广播说书人、挥毫赋诗者……哪怕他跨得着实不错,写作都始终是其傍身的主业。他曾自况为小说匠人,并有《小说稗类》这样解析小说门道的著作行世。兼有理智与情感的文学思维之外,他对技巧的追求从未止歇。这份“匠气”逐渐超越技巧本身而存在,绚烂回归平淡,渗透到他全部的写作过程中,比如这本前不久在内地出版的 《聆听父亲》(该书繁体版由台湾时报文化于2003年7月出版)。

在1997年除夕夜,张大春的父亲意外摔倒。祖籍山东、长于台湾的他再次向自己发问——我从哪里来?这一次问得强烈而坚持。从小到大,父亲向他讲述的家族故事挟裹着中国的百年沧桑与张家几代人的悲欢离合滚滚而来,这份力道终于在他的笔下寻到出口。当他陪在父亲病床前,被熟睡中的父亲抽搐的腿 “逗得居然笑出了一点眼泪”,他意识到:“这是我开始写下一本书的时候了”,并且,“它将被预先讲述给一个尚未出生的孩子听”,于是就有了《聆听父亲》。

他仔细倾听父辈回声,用心梳理过往印记,在书中以将为人父的口吻,向未出世的孩子从头说起。“我不认识你,不知道你的面容、体态、脾气、个性,甚至你的性别,尤其是你的命运”,这样魔幻意味的句子实在像是小说开头。事实上,回首父辈的历程,未必不会精彩过小说。而用向儿子讲述的口吻来铺陈内容,确是意味深长的方式,足以串联起三代人的关系,更无形中推展至怀揣“文化乡愁”的广泛华人群体。这样的家族史几乎是全体华人共通的来龙去脉,只不过有些人对此含混不明,张大春则尽可能地对此加以“抢救”,趁这段历史随父辈永远缄默之前,用文字减缓这种流逝,并描摹下来。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东方式的家庭观念根深蒂固,但时下中国文学中的家族小说创作并未因此更繁盛。台湾文坛尤其如此,文学之外的诸多原因令家族小说的写作时时流于三缄其口,在此背景下,《聆听父亲》有着不同于张大春其他作品的意义。就如同很难用简单的定义概括一个人的许多面一样,界定《聆听父亲》的文本属性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小说也好,回忆录也罢,都不妨碍我们跟着作者在书里漫游,读他记录并有所演绎的父辈、祖辈兵荒马乱中的成长故事和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同他早期的中短篇小说乃至后来的《城邦暴力团》等大部头作品相比,这其实是不太好消化的一本,阅读这样的文字多少需要平复心绪加上一点诚意。那些并非特别久远的往事,大时代的起伏,天经地义到顽固的道德判断与价值观,还有弥漫在每个人心底的家国情怀,连同夹杂其间的种种父子手足的亲情记忆和生活细节,都需要读者以接近张大春的耐心去聆听去咀嚼。

看书中他童年时父亲对其的启蒙,兼有典型中国风格的严厉和西方的宽松。父亲于他,亦师亦友,身教多于言传。这其中的好处当时或许不觉得,多年后的他历经世事,特别是自己将为人父及至已为人父,才会感到获益良多。他写到“张家”人从来都是善讲的,这是融在他们血脉中的传统,但代代传承的反而少有微言大义,“从我父亲那里听来的我曾祖母口中的家规可以说琳琅满目、包罗万象。绝大部分——非常奇特地——与做人处事、修身齐家的大道理一点关系也没有”,但也正是这样看似轻浅琐碎的“家规”才容易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幼小心灵,直至伴随作者的父亲、作者自己长大成人。书中有个细节,说张大春在父亲过世后,每年都要自己写一幅春联,因为 “发现自己家门口老有父亲走过的影子”,这样一件小事很能反映父亲对他的影响之深。专事写作的他于是认为,“文字是一种生命的承诺。它在我们这个家族里占有无比尊贵的地位”。正因如此,他凭借父亲卧床他随侍在侧的契机,开启两代人沟通之门,加之以他的六大爷早前应他之约写就的几十页的《家史漫谈》为参考,写出这本平实、乡土又情意殷殷的个人化家族史似乎实属必然。

内地书评人黄集伟曾评价张大春的文字读来毫无“彼岸感”,所谓“彼岸感”,或许意为文风与内地作家的参差以及文字背后透出传统与文化的割裂。至少在《聆听父亲》里,他的写作可算接续了中国韵味与传统气质,地方志、族谱的参阅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本在“海那边”写就的家族史宛若“海这边”的往事回放。

这本书的题记用了张大春之子张容的话,“如果你写稿用触觉,写出来的东西就是假的。如果你写稿用讨论的,写出来的东西就是真的”,据他说,孩子说出这话时才3岁。姑且不去探究这两句话是缘于他幼子的早慧抑或童言无忌的偶然,用以解读他对父亲的聆听却很贴切。未曾亲历的故人往事,永远无法近在咫尺地触摸到,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对父辈讲述的一切做太多文字上的加法。此中分寸不易拿捏,张大春做到了。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