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收藏:文化价值“蓝筹股”(2)
1 | 2 |
现代传播使者
以承载文字符号为原始动机的印章媒介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起成就了千年的存续并不是偶然的现象,只有在中国这样一个象形文字发展得如此成熟和茁壮的国家才是可能的。
正如费正清所说,中国的汉字体系对中国人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表意的功能,而是成为了中国社会一种决定性的基本制度。古代埃及、西亚和印度文明都曾经在很早的时期出现过印章,但是为什么只有中国印繁衍绵长至今,也许六法所造汉字体系对炎黄子孙的稳定教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只有一个对文字熟稔到一定程度的民族才能够有足够的想象力和集体共识来发掘、接受并长期欢迎如印章一般抽象的传播方式。汉字的实用字体演化方向由篆而隶、楷、行走向简便和印章用字的字体始终崇尚古意的演化方向并不一致,如果不是因为人们对文字的依恋使这套系统已经强大到足以支撑它自己退出日常生活的部分的继续繁荣,还有什么原因可以解释这个悖论?
与此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媒介是呼之欲出的印刷媒体。印章技术成熟于印刷术发明之前,印面面积小、容字少,使用方法将纸放在印下以手的压力施予纸。而如果印面大,容字多,将钤印方式颠倒过来便是雕版印刷。魏晋后随着道教佛教的发展,印章技术出现了道教徒刻制的容字更多的有符咒的大木印和佛教徒印在宗教典籍上的反体佛像印,被认为是印章向木板印刷术过渡的一步。
还是在书写媒介上,宋元后随着文人画的兴盛和篆刻学的发展,印章在书画上有了独特的空间语言。藏书印、姓名印、表字别号印、引首章、骑缝章、收藏鉴赏章、押角章等在书画作品上各居其所。钤盖印的位置、色泽、形状都变成透露个人修养和学识状况的信号,宋宣和御用七玺和清代乾隆五玺固定的钤盖位置变成了鉴宝的根据。
印章作为中国媒介发展史上的颇具资历的一员,与其他媒介尤其是其他中国特有媒介交相作用。而正是这种互动,构成了整个中国社会信息传递系统的不断完善,进而作用于更加广阔的社会结构和民族心理。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