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发布日期:2009-04-22
作者:杨葵

“了”

经济观察报 杨葵/文 “了”读作liao时,有好几层意思,此处不赘;读作le时,是个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动词后面或者句末,表示一个过程已经完了。

因果本来互生,那边完了,不妨碍我这边拿它开始,今天要从作为语气助词的这个“了”说起。

读作liao的“了”,写文章、说话不一定用到;读作le的“了”则不然。现代汉语中,口语、书面语都算上,缺了这个字,太难成篇了。

“了”成为语气助词,大约是很晚的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根本没收这个字。《辞源》里倒是有,找到的最早例句,出自《宣和遗事》——已是大宋年间。

不光是“了”,汉语大学者王力先生在著作中说:原始时代的汉语可能没有语气词。直到西周时代,语气词还用得很少。他统计了整部《尚书》,没发现一个“也”,“乎”有一个(其实有六个,但那五个都是介词,不属此列),另外还有七个“矣”,一百一十六个“哉”。

王力先生还总结过一个有趣现象:汉语发展史上,古时常用的语气助词,全都没有在口语里留传下来。我们读《论语》、《孟子》,里面那么多的“也、矣、耳、焉、乎、哉、欤、耶”之类,在现代口语中,一点痕迹没留下。也正因此,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以一句“多乎哉,不多也”,奠定了非口语化的读书人地位。拢共六个字一句话,半数古时候的语气助词。

那些文绉绉的词虽然消失了,日常说话语气助词仍然不可或缺,于是一些新兴的语气助词取而代之:“的、啊、呀、呢、哩、吧”,等等。

语气助词不起眼,大多数人写作、说话时,都不太留意它的使用。其结果是:经常毫无来由地四处乱飞,影响一个人口头或者笔下表达的效果。多余的那些助词,会让句子很累赘,不干净。

去年我编一位作者的小说,主题、人物、情节都不错,就是文字粗了些。句子中太多的“啊、呢、吧、的、了、呀”,使得阅读过程很像雨天在泥泞的乡间小路行走,鞋底厚厚一层烂泥,始终步履维艰。后来我采取了逐句删字法进行编辑,即将每一句中的废字删除。最终,原本二十万字的书稿,在基本没有完整删除一句原话的情况下,愣是被删掉五万字。也就是说,如果平均每句话二十个字,这句话中就有五个废字。

比如:“整个的行进过程中,小王一直是紧紧攥着拳头的”,改成“整个行进过程中,小王一直紧紧攥着拳头”,删了两个“的”,一个“是”;再比如:“有客人来了的时候吧,小王就会从病床上坐起来了”,改成“有客人时,小王就会从病床上坐起来”,删了六个可有可无的字,意思完全不变,句子却干净多了。

从语法说起,至此已说到编辑故事了,不妨岔向更远结 “了”尾——曾经写过一段时间电视剧,制片方怕编剧偷懒,经常坚持要在合同里规定每集多少字数。我跟他们说,这一条款对文字工作者而言,完全形同虚设,想要字数涨出来太容易了,原本“日出”俩字交待得清清楚楚吧?我偏写成“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如何?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