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没文化,不如做文青
王隽
11:01
2010-05-06
订阅

经济观察网 王隽/文 豆瓣上一篇博文悉数像瘟疫一样蔓延到厦门鼓浪屿、丽江、凤凰、乌镇的文艺青年,好像这帮挂着单反、戴着黑框眼镜、穿着球鞋装嫩的家伙真的是群祸害,一下子文青从一个美好的词变成了贬义词。

它真的是一个负面意义大于正面的群体么?我要说不。

上周末,在国贸的CIGE(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开展,在热闹的预展之后,参观的人并不多,一部分是文青,一部分是学美术专业的学生,还有一拨看热闹的。我并不排斥普通人来看热闹,在尤伦斯的展台,正在研究他们的照片墙,一对中年夫妇走了进来,当时在展台坐镇的是尤伦斯的一个金发美女,她正低头看画册。中年夫妇走进来,煞有介事的看了一圈墙上的照片,看了一眼大招牌——《有种》张元摄影。然后发生了一段对话。

女:“这是谁拍的啊?”

金发美女:“张元。”

女:“啊?你女儿啊?”

金发美女:“……”

男:“瞎说什么啊!这不写着张元么!”

女:“你认识啊?”

男:“那是,这可有名了,最牛的前卫摄影师,牛掰着呢!……”

这位穿着军绿色记者背心的中年男性一直站在我的面前,对着电影导演张元的偶尔一次玩票性的摄影大发感慨,金发美女佯装什么都听不见,我真心地希望她听不懂那位的独白,而我也只能狠狠吞下口水,深深的翻一个白眼送给他。

CIGE现场,这样的人决不在少数。而我相信,文艺青年不会做这样的事。因为强大的面子压力告诫他们,不要在自己不懂的时候装懂,那会死得很难看,所以他们相对低调宁可保持沉默,对于自己一知半解的内容几乎不发表意见,露怯这种事在圈内如同大忌,你会遇到的不是直面而来的嘲笑,而是大家伙共同埋在心里的对你深深的鄙视,不巧的是,这帮人记忆力极佳,你的一次露怯可能会被记一辈子。

另一件事,发生在昨天晚上。我去附近的711买水,里头有三个东北姑娘(无意冒犯东北老乡们)扯着嗓门轮番在店里打同一个电话,好不容易挂下电话,为了买哪种水又闹腾了半天,付账的时候完全不理会正排着的队伍,不停的抖着脚下的三寸丁,晃来晃去的假GUCCI上花儿都印歪了还觉得特别范儿——我实在非常佩服这种生活态度,只要她们不干涉其他人正常的购物环境,一切好说。

我相信文艺青年不会这样,因为他们以此为耻。他们进711,大多是戴着耳机,清楚的知道《明日风尚》放在杂志架子的哪个位置,再拿一瓶水就去付钱,也可能会加一瓶百利甜酒,但一切都不会嘈杂,一切都是静静的。大多数文青在公共场所很守规矩,这些规矩是自己定的——不会像丢脸丢到国外去的旅游团一样爬到雕塑上拍照,也不会在公共场所吐痰、乱丢垃圾、大声打电话……原因很简单,他们需要这种自知带来的满足感,这种与世无争、唯我清新的生活法则会不自觉的让他们低声说话、礼貌、言行得当。

还有,与那三位姑娘不同,他们大多不屑于背印着logo的假货,有钱买名牌时会尽量尝试agnes.b这样低调的看不出logo的包包,这也是很多文青青睐MUJI这种强调无logo的生活态度。他们愿意购买棉布等自然质地的衣物,当然,你诟病那些长裙、白衬衣、球鞋的做作——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干净而低碳的生活方式,对人、对己、对地球都不是坏事。

所以,撰文说文青像瘟疫一样蔓延的那位作者,如果要他选择,不管是工作、生活还是旅行、聊天,我想,在那位军绿色背心男、大声喧哗的假GUCCI女和文艺青年之间,他大概还是会选择后者。而之所以他会以一种嫌弃的口吻表述这个群体,我想那是因为大量伪文青的出现让这个群体的特点迅速地被简化为几个表象化的特征:热爱一切小清新(包括电影、音乐、书、话剧……)、深受安妮宝贝郭敬明的毒害学会无病呻吟、不关心生活只关注情绪……这些符号化的面孔被强加在了文青这个群体之上,没有人能反驳,为什么呢?

因为任何一个群体都有高下之分,90后的小文青可能是真的还在看郭敬明,但是80后的老文青早已经看完了卡佛、苏珊桑塔格和本雅明,端起单反和徕卡的,不一定都是不会拍照的“表演者”,还是有一拨真正热爱摄影的家伙在不断的进步,至于无病呻吟,那大概是青春期的病,我们都走过那个时期,不管是土老帽,还是大文豪。

为文艺青年平反,是因为他们至少还在阅读,至少愿意花时间在黑暗的房间里看一晚上的电影——不管那是他看不懂的英格玛伯格曼还是同质化严重的台湾青春片,他们没有去打麻将,没有去K歌,没有去酒后飙车,他们大多选择了一种矫情却自觉的生活方式,所以,与其没文化,不如做个文青,至少,你还能天真地做个去台湾旅行的梦,来抵抗这灾难不断的世界。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