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过替你的后代保存它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刘彤 很不巧,老菲利浦·斯登(PhilippeStern)今生头一次来中国,就赶上北京的风沙天。百达翡丽手表专卖店在北京的开幕仪式,真可谓风尘仆仆。跟山清水秀的日内瓦比起来,风沙中的北京相当灰头土脸,但专卖店所在的前门23号,曾经是北京最早的外国公使馆聚集地,刚改造成北京最时髦的场所。在这片受保护的西式建筑群里,作为北京特产的风沙,不妨当作沧桑来看。
论沧桑,创立于1839年的百达翡丽,已大浪淘沙至日内瓦现存惟一的独立钟表制造商,其设计、生产及装配,都由自己公司一手完成,至今已获70多项专利。其制表工序全部在日内瓦原厂完成,是全球众多品牌表中唯一一家全部机芯获“日内瓦优质印记”(GenevaSeal)的品牌,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仍全部采用手工精制钟表的制造商。
百达翡丽讲究家族传统,讲究世代相传。它一组一组的广告,都是诉诸人们迷恋时间和亲情。现任总裁菲利普·斯登和副总裁泰瑞·斯登(ThierryStern)就是父子。电视上曾经播放过一段长达10分钟的百达翡丽广告,或许用纪录片来形容更为恰当。由开始到结束,除了最早出现的“没有人能拥有百达翡丽,你不过是替下一代保存而已”的广告语,整条片子没有一句台词,在舒缓轻盈的旋律声中,镜头从百达翡丽在日内瓦的总部开始,腕表各个制作环节的特写配以简短的说明文字,最终定格在公司的现任总裁菲利普·斯登和他儿子的笑脸上。尽管拥有无数王公贵族成为自己的客户,但百达翡丽只选择普通的父子、母女作为自己的广告人选,甚至他们的平面广告模特也不是最走红的面孔。内敛的气质、出众的技艺以及高贵的品质,片子中所传达的温馨也正是百达翡丽品牌能在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虏获众多人心的最基本条件。这条广告被称为最成功的奢侈品广告。
面对老斯登,记者开始了采访。而他的儿子,也在外间接受其他媒体采访。做这个品牌,父和子是不可分的。
问:日内瓦名表众多,为何人们称百达翡丽是真正的钟表制造商?
老斯登:目前百达翡丽仍是全球唯一采用手工精制,且可以在原厂内完成全部制表流程的制造商,并坚守着钟表的传统工艺。瑞士钟表界称这种传统制造手法为“日内瓦7种传统制表工艺”,意即综合了设计师、钟表师、金匠、表链匠、雕刻家、瓷画家及宝石匠的传统工艺。百达翡丽深信,由这类工艺大师的巧手所制作出的名表皆为艺术珍品,而这也是百达翡丽钟表最值得骄傲的特色。我们从1988年起就开始规划与兴建全新的工厂,为的是把百达翡丽独特的工艺及科技结合在一个屋檐下。新工厂完工启用后成为一个完整的 “成表”工厂,工厂旁的一座旧古堡被翻修成日内瓦私人珍品收藏博物馆。
问:除了上海和北京外,百达翡丽还计划在中国内地其他城市开店吗?
老斯登:不准备了。中国已经有了两家店。我们只在日内瓦、伦敦和巴黎有店。
问:18世纪,“汉风”是西方上流社会的重要潮流,中国也曾经是欧洲商品的重要出口国,因此百达翡丽曾经有不少精美的钟表作品加入了中国元素。今天,百达翡丽是否有意愿为中国消费者特别设计一些表款呢?
老斯登:日内瓦百达翡丽博物馆精选的一些珍藏品这次在北京公开展示,其中包括博物馆系列藏品于18、19世纪特制的 “中国”怀表,另外,日内瓦的钟表艺术家还特别创作了三只纪念版圆顶钟,其灵感来自故宫、天坛以及颐和园。百达翡丽的圆顶座钟是所有掐丝珐琅珍品中最具价值的藏品,为弧形表面填充珐琅并进行了烧制需要量极为精湛的技艺。全球仅有极少数珐琅技师能完全掌握这门技术。
问:你的祖父CharlesStern于1932年收购了百达翡丽。随后百达翡丽一直为Stern家族所拥有。该品牌随后取得的成功全世界有目共睹。作为Charles的孙子,你接管百达翡丽的时候是否感到压力?
老斯登:是的,很有压力。百达翡丽一直强调家族的延续性,这不仅是对顾客而言,也是对经营者而言。
问:作为家族传递来说,你最喜欢接受到哪块手表?你愿意把哪块表传给你的儿子泰瑞呢?
老斯登:我想我还没有那么快就要过世吧,还不到传表的时候(大笑)。我接受到的表,每块都很喜欢。这些表已经成为我家族的孩子,我总不能说我喜欢这个孩子不喜欢那个。
问:如果有一天,制作量产表的利润大到足够,会不会吸引你抛开这种纯手工表去制作大量质优价廉的低档次表?
老斯登:不会。能管理百达翡丽是一种荣誉,它所获得的名声不是制作那些表所能取得的,即使利润足够大。
问:刚才在楼下,看到一位消费者拿了块表来投诉。据我所知,最好的奢侈品也会出现质量问题,不知道你们怎么处理这类问题?
老斯登:你说得对,没有东西是不出故障的,只是一个概率问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产品得到最好的维修,同时,对我们的客人进行最好的安抚。
- 高尔夫腕表球场护照 | 2008-06-24
- 那些与奥运有关的奢侈品 | 2008-06-13
- COACH在中国建立品牌 | 2008-06-10
- 把GUCCI吃进肚子里 | 2008-06-10
- 一种风格的光荣与复兴 | 2008-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