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姐不止是一个传说——关于花木兰的七大猜想(1)
1 | 2 |
经济观察网 图门巴雅尔/文 深秋时节,拎着螃蟹吃寂寞的哥步履蹒跚地远去;初冬的京城,没做变性手术就指挥北魏铁骑的一姐——花木兰横刀立马,扑棱棱的一双大眼睛,似胡天朔地的鹰隼,全然没有京城小燕子的俏皮……
吴宇森的《赤壁》让赵薇“天下兴亡匹妇有责”,她告诉电影市场的大鳄们:“姐不止一面”,昔日小燕子脱我旧时裳,著我战时袍,拉着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的陈坤,硬是重新演绎了一场中国古代脍炙人口的木兰代父从军的传说……有报道称,很快,赵薇另一部古装大戏《锦衣卫》也进入了排期。
遵照影评的八股格式,我还不得不附上“剧情”: 魏国与北方蛮族柔然连年交战,老单于心存退意,但是其子冒顿(胡军 饰)生性暴戾,意图吞并中原。为御外敌,魏国征召壮丁入伍,为国效忠。考虑到父亲花弧年迈病重,其女花木兰(赵薇 饰)毅然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军中,木兰因有昔日玩伴小虎(房祖名 饰)做掩护,尚未露出破绽。一次偶然的机会,副营长文泰(陈坤 饰)发现了木兰的秘密,但见她为人正直功夫了得,所以替她隐瞒身份。后来,文泰与木兰并肩作战,屡破柔然大军,立下战功,均获封将军。不过,文泰发现木兰在战场上感情用事极为冲动,遂借故炸死,逼其独当一面。此时,屡战屡败的柔然部落已萌生退意,但冒顿一意孤行,不但剿杀异己,甚至手刃其父,自立为单于,发誓要扫平中原。冒顿面对的最大对手就是木兰领衔的魏国守军,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战由此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海报上打英文为“Mulan”而不是“Hua Mulan”,或许很多人有些许疑惑,甚至理解为舍姓留名,是为了让外国人好记。我望着海报,欣然一笑,想必是歪打正着,花木兰,从头到脚,这位姐姐就是一个传说。首先,连她的姓氏,都众说纷纭,国人熟知的“花”仅仅是其中一个,还有“魏木兰”、“朱木兰”,而一切的根源——《木兰诗》中只是称呼这位大姐叫“木兰”。她啥时候被冠以“花”姓,且最终被接受的呢?
现今广为流传的花姓来自明代著名作家徐渭(1521~1593)创作的杂剧《四声猿·雌木兰》。《雌木兰》中,旦角开场即自我介绍:“妾身姓花名木兰。”徐渭为什么不直接采用《木兰诗》中“木兰”这一称呼或当时已存在的魏、朱二姓,而要让木兰姓花?
事实上,徐渭让木兰姓花特别值得一提的一个原因是受唐诗的启发。徐渭自谓“少慕古文词,及长益力”。《木兰诗》传到唐代,木兰这一传奇形象引起诗人们极大兴趣,白居易、杜牧、徐凝、李商隐等人纷纷写札记诗歌咏。白居易《戏题木兰花》说:“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全唐诗》卷四四三)在《题令狐家木兰花》中又说:“腻如玉指涂朱粉,光似金刀剪紫霞。从此时时春梦里,应添一树女郎花。”(《全唐诗》卷四五四)另一诗人徐凝有《和白使君木兰花》:“枝枝转势雕弓动,片片摇光玉剑斜。见说木兰征戍女,不知那作酒边花。”(《全唐诗》卷四七四)这些诗不约而同地把木兰花与木兰这个奇女子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徐凝之诗,将木兰花的枝和花瓣比作战场上的刀剑,可谓巧妙绝伦。木兰花,倒置即为花木兰。
这是徐渭让木兰姓花的重要原因之一。喜爱楚辞、受唐诗启发,加之对木兰这种植物特殊的感情及木兰所承载的作者的寄托,这一切都促成了《雌木兰》中“花木兰”这一姓名的产生。朱姓、魏姓虽说姓出有据,但都比不上“空穴来风”的花姓更与木兰这个传奇人物贴近,因此花就成了徐渭剧中女主角姓氏的首选,而《四声猿》的巨大成功及其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使得花成为大众公认的木兰之姓,于是花木兰就叫响了中国。
好了,关于木兰姐姐的姓氏就此打住,全地球人都知道赵薇版《花木兰》剧情是根据《木兰诗》改编的,毫不讳言,非常寡淡,没有丝毫悬念可言,加上片中赵薇古怪的画外音,实在是毁掉了木兰姐姐的形象,笔者宁愿回头重读《木兰诗》,让一些合理却不乏浪漫的猜想如朗朗月光,倾泻在姐的铁衣上……
猜想一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是鲜卑人
大家知道匈奴最早的王是称“单于”的,那么“可汗”这个称呼最早是从哪里来的呢?
根据历史记载,而这个词来源于鲜卑语,最初,这个称呼是鲜卑部落里一般部众对首领的尊称。鲜卑语称“可寒”,原意是“神灵”、“上天”之意。“可汗”作为一国之主的称号最早见于公元402年柔然首领社崘统一漠北,自称丘豆伐可汗,此后突厥、铁勒、回鹘、契丹、蒙古的最高统治者都称可汗。
那么花木兰时代的“可汗”到底是什么人呢?
关于花木兰身处年代的说法,主要是两种说法:
第一: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间;第二: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
其中第一种说法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
北魏太武帝,叫拓跋焘,字佛狸,鲜卑族,他亲自率领北魏铁骑,灭亡了夏国,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统一北方;向北,马踏漠北,横扫了占据蒙古大漠的柔然汗国;向南,屡次挫败南朝,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骑兵统帅。
鲜卑族的首领本来是叫“可汗”的,但当他们入主中原,建立北魏后,便成了“天子”。问花木兰想要什么封赏的“可汗”,就是这位太武帝拓跋焘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木兰辞中“可汗”与“天子”成了同义语,不断地相互替用。既然花木兰是北魏太武帝时期的人,那么她的民族身份便很可能是鲜卑族了。
猜想二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是世代当兵的军户之女
鲜卑族入主中原后,实行“世代为军户”的“军户”制度,也就是世兵制。这些“军户”都是鲜卑人,属于职业军人,享受国家优待,可以不缴赋税,但是有战争时,必须加入军队,为国效力,而所有军户的名册都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这点与后来满洲人入住中原后的“旗兵制度”有点类似。
木兰辞中有“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记载,表明花木兰家属于鲜卑“军户”,所以皇帝才能点名让花木兰的父亲参军。“军户”的所有男丁都是征兵的对象,而花家“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所以花木兰才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木兰类似上个世纪军队大院长大的“小鬼”,参考《大院》和《激情燃烧的岁月》,从小就跟“火伴”们长大,估计太顽皮,或者军人家庭,女孩儿当男孩儿地杨,使得木兰类似假小子的角色,一个大院里长大的孩子们一起上战场,却不知道她是女儿身。
猜想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从小就是一个胡同串子
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的骑兵,武器通常都是自己制作和准备的,不同于中原的汉族军队都是国家统一编制配给的。所以这个记载,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木兰是鲜卑人。
估计木兰从小不爱红妆爱武装和兵器,搜街逛店,如果有因特奈特,恐怕更爱玩淘宝。所以,这才能够解释,在里坊制时代的北朝城市中,木兰居然像鱼儿一样穿梭,什么地方卖什么,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史载,北朝那个时代,由于少数族母系氏族遗风,北中国的妇女一向彪悍,巾帼不输须眉,连北魏以致北齐后宫经常出嫔妃背着皇帝偷人养汉之事,而坊间女子也不少自幼习武,身手矫健之辈。
您若不信,有史为证。
《魏书》记载孝文帝时期,李波小妹英勇善战,十分著名,当时流传着一首《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霜,妇女尚如此,男儿安可逢?”可见作为北方乐府民歌代表作的《木兰诗》,是有着一定的生活依据的。
1 | 2 |

- · 英国电影学院奖:《拆弹部队》打败了《阿凡达》 | 2010-02-23
- · 闲话锦衣卫 | 2010-02-10
- ·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 2010-02-09
- · 史学家陈山的电影情怀 | 2010-02-09
- · 电影“搭台” 宝洁卡玫尔再玩电影营销 | 201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