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长城:搭一个“平台”,建未来的“体系”(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郭娟 在成为北京现代舞团的团长之前,张长城做的是一份和艺术完全不沾边的工作。他做的是投资生意,案头的项目都是修建热电站、发电厂这样的大工程。除了他,同事里最年轻的也已经过了50岁,他说那时候觉得自己是个英雄,年纪轻轻已经身肩重责,巨大数额的资金像数学题里的一样抽象,不过是签个文件,背后便是千军万马兴师动众。平日里一起工作还算愉快,可是一到周末,同事各自回家,办公室一下子空了,只留他一个人,要么继续工作,要么去听听音乐会或者看看戏。美国的城市生活丰富,倒也不会闲着。也是那时候,他手里拿着一打推荐信去加州大学读了一个管理的课程,“念的东西意思不大,但是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人。”
人在回忆过去时总习惯轻描淡写,也许是哪一天突然觉得这种架在半空中“做大事”的生活有点不真实,过于理性的工作背离了自己的本性,张长城辞职、回国,听起来像个很轻松的决定。“回国后什么事也不做,玩了一年多。牟森做第一个戏的时候我在,孟京辉、田沁鑫做第一个戏的时候我都在,那时候的文艺活动都没落下。”北京现代舞团的人也成了他的朋友,那时舞团尚在体制之内,维持得非常艰难,面临解散。接管现代舞团原本不在他的计划之中,事情恰巧碰上了他,不愿看见一群朋友就此散掉,“就去找上级主管单位谈,说这是一群人啊,不能让他们自生自灭,结果后来他们找到我,说你来做吧。”他成了北京现代舞团的团长,起初想着两年后就放手,可是转眼就过去了十年时间。“职业是去选择的,可是高于职业的事就不是你去选择了,是它选择你。我当时正好在,也有一些经验和能力,就做了这个事,慢慢时间长了情感就开始发生作用了,那时你尽的就不是力而是心了,它不再是一个职业,而成了你的一个事业。”
十年间北京现代舞团从体制内改作公司经营,又在2006年变成了“非盈利”团体。他说十年时间只是做了个基础,搭了个比较好的平台,但是从作品和将来的发展,还需要时间把体系搭起来。“你看我十年做的事其实都是跟系统的变更有关系,当大家都在想怎么从国家那儿获得利益的时候,我选择从那个温室里跳出来,面临的就是没有任何保障,但是你有巨大的自由。2006年做这事时又很疯狂,当时品牌的评估已经值一个亿了,就相当于是把它无偿地捐给社会了。‘非盈利’机构后我就不是它的所有者了,而变成一个服务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