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在听古典音乐(1)
经济观察报 特约作者 西早 和小宇 3月16日,由国家大剧院投资制作的新编史诗京剧 《赤壁》在纽约时报广场南端8块高清多媒体大屏幕同步播放,庆祝国家大剧院开幕营运一周年。
2009年,大剧院相继邀来芝加哥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等知名古典音乐团体,令京城古典乐迷惊喜。芝加哥交响乐团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乐团之一,曾获得58项格莱美大奖,这也是80岁的指挥大师海丁克的首次北京之行;而后者则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代表团体,是许多指挥家梦寐以求的合作对象。大剧院的活跃,使得2009年春季的北京演出市场继续热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似乎尚未带来多么深重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围绕国家大剧院以及国内古典音乐演出生态的探讨也没有停止过。大剧院是演出市场的焦点,同时也是近年来古典音乐在中国遭遇的缩影。
国家大剧院的规模非同寻常,但正式运营不足两年,毫无疑问,它还属于年轻的演出场所。至于最近演出的红火,据演出部部长李志祥介绍有多方面原因。在策划演出方面,大剧院有约20人组成、由各行业的艺术家和管理者出任的艺术委员会。“业界闻名,同时群众呼声很高的乐团是我们的首选。”很多乐团也非常愿意前来演出。在大剧院建成之始,“纽约爱乐乐团就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曾在已经安排好的档期内挤出时间前来演出”。
“它作为国家投资的大型文化机构,在世界上有相当好的影响力。它不仅是艺术殿堂,同时也是优秀的建筑,象征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李志祥说。2008年大剧院的上座率是85%,这在他看来难能可贵。
尽管最近的演出票房喜人,但是大剧院演出部副部长任小珑强调,大剧院并不是商业机构,“它只是借鉴商业模式运作的一个社会性文化机构,商业盈利不是最终的。票房的收入很快会转化成新的投入,而这些投入的内容除了未来的演出内容,很大部分跟文化艺术的普及教育相关。”他认为,国家大剧院建成之前,中国从未出现过这么有规模的综合性艺术机构,现在它会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吸引观众。在此之前,国家大剧院自己制作了歌剧《图兰朵》,而已经在大剧院第二轮上演的《赤壁》据称“耗资千万级”。
古典音乐在西方有深厚的根基,但在中国,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最广为人知的古典盛会大概就是余隆在1992年创办、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北京新年音乐会。直到1998年,北京才有了第一届国际音乐节。在此之前,1997年的北京交响音乐季是音乐节的前奏,音乐节的创办人曾伟回忆,当时一些一流乐团第一次来到中国,考虑到票房,演出的场所在人民大会堂,“当时的保利剧院和中山音乐堂主要是歌舞表演,保利甚至还放电影”。
市场分流
10年之后,随着国家大剧院的建立,北京的演出市场重新洗牌在所难免,2007年也是北京演出界的分水岭,这同时体现在演出内容和演出场次上。
《交响世界》执行主编唐若甫根据中国最大的演出票务门户网站“永乐在线”的历史演出目录一览表做过一个统计,除去旺季(如新年时段)和淡季(如暑期时段),2007年和2008年2到5月同期的北京主要演出场所中的古典音乐和芭蕾演出,2007年是42场,2008年大剧院加入,同期演出达到100场,较2007年同比增长58场,涨幅达到138%,其中国家大剧院占63场。如果不算入国家大剧院,北京主要演出场所2008年同期演出37场,相比2007年的42场,可看出国家大剧院的建成对北京其他演出场所的演出并没有构成较大影响,反而将北京演出的场次和数量都翻了一番。不过唐若甫也表示,“数据显示的仅代表数量,未体现任何演出质量方面”。
不过,市场的分流也逐步显现。唐若甫是“骨灰级”乐迷,在他看来,“中山音乐堂在室内乐、爵士和独奏音乐方面占有优势,虽然它和保利剧院同属保利剧院院线管理,在选择演出方面仍然有其独立性。天桥剧场由于是中央芭蕾舞团的驻地历来‘歌舞升平’。保利剧院则以芭蕾、综艺、杂技和歌舞为重,自2008年费城交响乐团和温哥华交响乐团之后还没有古典音乐方面的大动作。”实际上北京还有另外几处演出场所。比如北京音乐厅,已经能靠场租收回成本;而位于闹市区的金帆音乐厅由于没有停车场一直闲置;拥有极佳室内乐演出环境的世纪剧院只在每年岁末才安排大量新年演出。
在众多演出场所中,唐若甫特别提到中山音乐堂。它近年来推出的暑期档普及音乐会“打开音乐之门”、“九门爵士音乐节”和 “雅各宾法国钢琴节”既赢得了票房也赚到了口碑,属于小成本大回报的项目。而音乐堂推出的 “完全贝多芬”系列则由法国钢琴家让-艾弗兰·巴维以跨年度的八场音乐会弹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这样跨年度不紧不慢的做法有助于留住那些耐心听众,有利于市场宣传和票房回款。

- ·许巍:从反叛到皈依 | 2009-03-23
- ·闪开!今天我们80后 | 2009-03-18
- ·中国锣鼓 | 2009-03-13
- ·美好的静止 | 2009-03-12
- ·北京新乐团09开幕式音乐会 | 2009-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