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剩下”的市场
经济观察网 张金城/文 2009年年末,媒体盛传上海巨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史玉柱在开发“脑白金”、进军网游“征途”之后,投资将近1亿元参股“金婚配”项目,并在央视砸下2亿多的广告为“金婚配”的推广铺路。虽然此后巨人网络公关总监顾建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并不存在上述情况,“巨人网络与史玉柱皆未参与该项投资。”但是“金婚配”却借此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在百度中“金婚配”三个字的搜索结果多达上万条。
“史玉柱”“1亿元投资”“2亿广告投入”无疑是“金婚配”迅速蹿红的直接诱因,而究其本质还是在于巨大的市场潜力。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是许多人一路打拼,一路寻觅,阴差阳错就蹉跎下来,蓦然间发现,比自己岁数大的岁数小的纷纷进了围城,自己却成了被剩下的那一小撮人。于是出现了这个所谓的“剩男剩女”群体。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话放在这里也说得通:没剩下的人都是一样的,被剩下的就各有各的理。男人总在想自己还会有更大的发展,未来还会有更漂亮的女人供自己挑选。女人也总在憧憬,也许未来还会有年轻,多金,英俊的王老五相中自己。而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男女都是在做白日梦,找到绝代佳人和钻石王老五的概率比彩票高不了多少。只是白白浪费了自己的青春。而形成这种思维的社会背景就是,总有几个幸运的灰姑娘嫁给了王子,经过现代媒体一渲染,使得数量众多的普通人也心存幻想。
因此这个有些尴尬和自嘲的群体不断壮大,并且普遍存在于现代都市。一股单身潮无可避免地在各大城市急速蔓延,据网上资料显示,单就北京一个城市的“剩女”便超过50万人,“剩男”想必更是只多不少。这其中无论是无奈被“剩”的,还是主动被“剩”的,很多还是希望能尽早摆脱这个称号。而这百万人均是年龄在25以上,拥有独立经济能力的理想消费群体。开个玩笑说,商家如果一年能从这群体里每个人身上赚10元钱,那也是上千万的利润哪!何况这仅是北京一地,上海,广州,哪个大城市少得了剩男剩女的身影?
商人们自然比我们更善于此道,任何有市场价值的群体都逃不过他们的眼。2008年,由日本社会学家山田昌弘和记者白河桃子合著的《“婚活”时代》一经上市即售出17万册。这两名作者把日语“婚姻”和“活动”两词合成“婚活”一词,意为一切与结婚相关的活动。随后,与其相关的《“婚活”圣经》和《“婚活”战略》都销售业绩斐然,作者也赚得钵满盆满。中国的导演们也推出一系列影视作品《桃花运》、《女人不坏》、《非诚勿扰》,还有最近即将抢占情人节档期的《全城热恋》。有一部都市喜剧更是直接命名为《剩男剩女》,据说收视率还不错。虽然我们不想将爱情片都归结为剩男剩女专场,但就这几部片子看来,这样的归类也并无大碍。2009年的经济危机使剩男剩女们更加深了对现实的危机感,于是开始寄希望于虚拟的婚恋网站。当年,各大婚恋网站,都经历了一次会员注册量的迅猛增长,截至2009年8月,中国仅网上高端婚介交友活跃用户就达3500万,市场规模达到6.8亿元。庞大的市场,使得国内著名婚介网站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百合网、亿友网、碰碰网和嫁我网等几大婚介网站先后获得风险投资。一时间网络婚介风光无限,这也早就了文章前面提到的史玉柱参股金婚配的消息。
笔者有位朋友在北京“蓝色港湾”商区经营一家小酒吧,生意一直并不理想。后来他想出一个主意:将每周四晚定为“情剩派对”,针对剩男剩女们推出一系列活动和优惠,并在附近的写字楼广为宣传,取得了很显著的效果,酒吧生意逐渐好了起来。据他提供的不可靠的数据显示,1个剩男或剩女在酒吧玩的开心后,第二次便能带来2个以上更多的顾客——剩男剩女们多数是有这一群和自己一样的单身朋友。就连一个小酒吧的老板都从中获得了商机,这块蛋糕确实是又大又甜。
“剩下的”价值在不断被挖掘,奶茶刘若英唱着“我想我会一直孤单,这么孤单一辈子”,其实剩男剩女们并不孤单,至少,这些精明的商人可时刻惦记着你们呢。

- · 事业之于男人 | 2010-01-15
- · 【年终策划】纪学锋:小“巨人” | 2009-12-27
- · 史玉柱的情感救赎:巨人重回珠海 | 2009-12-24
- · 方宏进诈骗案史玉柱有曾追款 | 2009-10-20
- · 揭80后婚姻“潜规则” |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