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定律
汤梦娟
16:03
2010-04-23
订阅

经济观察网 汤梦娟/文 如果你是个刚走出象牙塔的职场新人,那么进入企业后可能会处于如此尴尬境地:被置于阴暗的角落,安排在不受重视的部门,干打杂跑腿的工作,即便有业绩、有成长也无法被看见;浇上一盆冷水,无端地遭受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由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

如此仿佛种蘑菇一般的待遇,在职场中被称为“蘑菇定律”。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一批年轻的电脑程序员,发现刚从学校毕业的人很难适应工作环境。通过探索,这些电脑程序员便发现了“蘑菇定律”。

那么,一般在什么企业,职场新人最容易遇到被“蘑菇”的待遇呢?

在小企业,每一个人都被看成是成本,小老板通常对成本很在意,不会容忍任何拿着工资不出活的人。小企业人少,老板也“关照”得过来,阳光必然随时照在新人身上,新人的工作能力、工作意愿,以及是否做出了业绩都会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所以,在小企业被蘑菇的可能性不大。

在大中型企业就不同了,在这类企业层级很多,大学生来了较多待在基层岗位,如果基层管理人员由于能力、素质、责任心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对新人进行有计划的开发,新人就自然地被遗忘在阳光无法关照的阴暗角落。

另外,企业大规模招聘大学生并不一定是由于真正的岗位空缺,有可能是企业为吐故纳新而进行的人才储备,甚至可能是政治任务。招聘大学生的人数与岗位缺口通常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企业决定年度招聘300名大学生,怎么可能正好有300个岗位呢?怎么不是298个,或301个?新人与岗位不一一对应,必然有人被派到不需要新人的部门。

谁都知道大学生是新鲜血液,是“新”,那谁会是将来被替代的“旧”和“故”呢?就是现在在岗的那些人,谁都比新人明白这点。在这种情况下,新人被蘑菇,没人提携,甚至代人受过,都很好理解了。

有人认为,企业采用蘑菇管理的方式,使新人处于同一起跑线,无论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刚开始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让优秀者自己脱颖而出,这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并且认为这是新人的必经阶段,逆境出人才,对新人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我个人觉得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如果这个理论的前半段,对于企业来讲,或许有点道理的话,那么,这个理论的后半段所认为的,对个人来说被蘑菇是一种必然的成长阶段,是人生历练,是有益无害的,则有那么一些愚民的味道,甚至成为企业奴化和压榨新人的绝好借口。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讲,绝大多数成长很快,攀爬到职场制高点的人,都是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受到重视,被委以重任,得到决策的机会,因而培养出超越平凡的视野和决策的自信与能力。 

对抗被蘑菇的状态,职场新人并非没有选择:

1.保持锋芒,找机会上位。心里的锋芒一旦没有了,人也就注定一辈子平庸。被蘑菇后,要想办法迅速突破阴暗潮湿的环境,没有机会要创造机会,没有贵人要寻找贵人,才能一鸣惊人、脱颖而出;

2.跳槽。离开目前的环境,这类人要么不容易适应环境;要么才高八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3.被同化。认同自己以前太理想化,现在的状态是正常的,慢慢地找机会再发展自己。或许坚持在平凡的岗位未来有脱颖而出的机会;或许心中的激情被消磨,把“蘑菇”状态当正常状态,“蘑菇”10年后,就认同了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再“蘑菇”20年,就该退休了。

是甘心做蘑菇,还是当棵大树的嫩芽,全看自己。

汤梦娟,心理学硕士,擅长个性分析与职业规划辅导。曾在大学担任心理学教师,有十多年外企、上市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中文生活资讯网站“阿邦网”职业规划专栏作家。已出版心理学教材及《人生十大规律》等心理学著作,《第一次做人力资源经理》、《管理优秀员工的39把金钥匙》等管理学著作,最新出版面向广大职场人士的职业规划指导书《精彩一跳-成功跳槽全程策划》。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