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唐山大地震》:学历真的不重要
汤梦娟
10:53
2010-07-30
订阅

经济观察网 汤梦娟/文 周末看了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早就听说这部电影充满催泪弹,又是一部对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的纪念之作。冯小刚还信誓旦旦地保证,虽然会让人哭,但绝对不会对人性失望。看过之后,觉得片子有点标题党,并没看到想看的唐山大地震,没有全景式的感受,影片内容跟唐山大地震没有必然联系,地震只是个引子,换一个灾难的背景,如洪水、矿难,也有可能产生这样的家庭悲剧。

不过,影片不是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大地震的画面带给人的震憾,超过了任何一部灾难片,包括《2012》;冯小刚对中国人的人性是了解的,坚强的妈妈、拧巴的女儿、有主见的儿子、包容豁达的继父,甚至敏感的继母、懦弱的师兄、传统的奶奶、开明的姑姑、贤惠的儿媳,以及只在开头出现,很男子汉的爸爸,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很鲜明,很中国,很八点档。

也许跟近期学历、能力的话题很热有关,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边流泪,一边走神了,我突然想起关于学历的话题,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提供了一个学历不重要的案例。

电影中的龙凤胎姐弟两个都拥有幸福的生活,而没有什么学历。

弟弟方达根本不顾妈妈的反对,放弃了高考,跟一些在火车站带客找旅馆的黑导游,去杭州闯天下,最后成了旅行社老板,雇一帮大学毕业生来打工。

姐姐方登虽然上了大学,但却为了保住孩子而退学,靠给富人当家教养活自己和孩子,后来跟外籍老公去了加拿大,过起了舒适的全职太太生活。

其实社会重视学历,并不代表上过大学,或者上过名校,一个人就了不起,就有能力解决工作或生活中的问题。只是学历是社会对一个人进行快速识别的符号,拥有这个符号的人,证明自己曾经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胜出。在一场长期的备考战争中,自己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有韧性,心理素质也不错,从而在与同龄人的竞争中胜出。尤其对于80年代、90年代的大学生而言,高考胜出的机率相对较低,学历确实代表某种特定的能力。随着高校扩招,高考录取比率大幅提高,普通大学生已经不能代表这种胜出了,只有名校生才有资格。

方达虽然没有参加高考,没有读大学,但不代表他能力不行,拥有事业的他用工作成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证明学历真的不重要。不论走了哪条路,别人怎么看,生活就是自己的,自己觉得好就行。没有学历,方达和方登都有自己的幸福人生。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