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居不易—唐宋公务员的租房生活(下篇)(1)
图门巴雅尔
2011-01-12 15:10
订阅
 1  |  2 

下篇  庇身无弊庐 逃离北上广 

经济观察网 图门巴雅尔/文 大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 正月六日,仁宗赵祯任命翰林学士欧阳修权知贡举(主持会试,即本年度的主考官),至三月五日,录取进士388人,多为北宋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短短两个月,可说是文星璀璨的两个月,北宋政治界、思想界、文学界的各种代表人物都在这两个月中崭露峥嵘。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均齐集京城,其中四大家与这次贡举直接有关:欧阳修权知贡举,曾巩与苏轼兄弟均于此科进士及第。另两大家也有间接关系,苏洵是为送二子(苏轼和苏辙兄弟)应试入京,王安石在京任群牧判官(帝国主管公用马匹机构的二把手,这个时候的一把手“群牧使”正是包拯,另一位“群牧判官”为司马光,呵呵,地球太小鸟,历史也太短鸟,北宋历史上最为家喻户晓的三个人一时间同署办公,充当帝国的“弼马温”),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亦于此科进士及第。

大幕拉起之前,灿烂炫目的追光聚焦这位主考官,宋六家之首,嘉佑二年主考官,51岁的欧阳修先生,推举了好友梅尧臣(梅圣俞)为参详官(又称“小试官”,负责考试录取等具体工作),梅尧臣在阅卷中激赏苏轼的文章,向欧阳修推荐,取录为第二名。在欧阳修和梅尧臣亲手翻开北宋历史精彩篇章的同时,两人之间往来唱和的一首小诗《答梅圣俞大雨见寄》里面,欧阳修道出在京城汴梁为官的寒酸:“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意思是在京城工作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混上自己的窝,一直在小胡同里租房(“僦古屋”)住,很惨。

欧阳修确实是一个“苦孩子”,他老爹当年任绵州司户参军(地级市财政局局长)时住在“司户官舍”(绵州市财政局家属楼),生下了他。后世好事者,还把那间宿舍命名为为“六一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以志纪念。不过,这在大宋朝是普遍现象,地方官吏可以免费使用公家房,娶妻生子,司马光先生生于郫县官廨(机关宿舍),其父时任该县县尉(县武装部部长间兼公安局局长)。

问题是,当欧阳和司马两位先生到首都汴梁为官,依照大宋帝国官员管理办法,政府不负责他们的住房,需要个人解决,即便他们身为四品(司局级)以上的官员。且不说他们,沿着时间轴,往前推。北宋开国第一位状元,官至帝国国防部副部长——枢密副使杨砺先生,60多岁的时候照样借房子住,69岁死的时候,宋真宗(仁宗的老爹)登门悼念,才发现其“僦舍委巷中,乘舆不能进”,意思是老杨头租的房子处于狭仄陋巷,皇帝的马车都进不去。真宗老爹太宗赵光义在位的时候,老将军刘福,官至凉州观察使(军分区司令员),也年过花甲,几个儿子曾经劝他建大宅,刘福愤怒地说“我受禄丰厚,足以租房居住。你们没有一点功劳以报答朝廷,难道可以营造居室,为自己安逸打算吗?”最终没有采纳儿子们的建议。老刘头死了以后,太宗得知他说的话,赐给他的儿子白金五千两,让他们够买宅第。老刘头说得没错,他的官俸的确应付房租没问题(因为他有资格向首都“央产房管委会”——“楼店务”申请租住公家房,房租自然不是完全的“市场价”),但动真格买房产恐怕还是力不从心的,皇帝御赐白金五千两,才够一家老小买房。

笔者曾经驾车行驶在北京郊外高速路上,抬头忽见一开发商树立的广告牌,其上书写赫然标语,字字具备极强杀伤力:“留子千万,不如传子一屋”。钱终究要花光,即便守财有道,遇到通货膨胀还要贬值,房子不仅保值还会增值。多年前,一位的哥,与笔者闲聊,说:“我们这些北京土著,干出租也刚够养家糊口,如果没有祖上留下的几所房子,根本没法活。”刘福的儿子们早在这位的哥前一千多年就明白这个道理,奈何刘老爷子始终活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之中,根本不能理解子孙们的担忧。但是有一处疑点:究竟是谁把刘老头的话传给了宋太宗?或者换一个角度问:刘老头这话难道仅仅是给儿子们听的?是不是他故意“漏风”给皇帝呢? 

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有此情节:大清乾隆朝仓场总督米汝成,表面上为官清廉,执政严明,临死前嘱咐心腹将多年来贪墨的银子装入棺材夹层,并留有遗书,告诉初入官场的儿子米河,老爹是如何发明带有夹层的米仓,如何倒卖官量中饱私囊……最后的“嘱托”却大大的出乎观众意料:米汝成“要求”儿子开棺取银,向皇帝揭露他的罪行……米河真的照做了,结果也正如米汝成“设计”的,米河因为大义灭亲,被皇帝破格提拔,子承父业……

笔者忽然觉得自己有些幼稚,刘福老将军与米汝成为人父,可谓用心良苦,只不过一个“唱高调”,一个“搞厚黑”,却都为子孙谋福利。可叹,可悲。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