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荡的吴晓波,跌荡的百年史(2)
1 | 2 |
中国的百年历史是一个沉重的回忆,而中国工商文明的重建,更是一个百年命题。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那场战争不是中国落后的开始,而是结果,是民族觉醒、觉悟和崛起的起点。从那时至今,数代中国人一直在致力于国家的伟大复兴。正如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所说的,“兵战”与“商战”是中国复兴的两大主题,而后者的主角就是企业家阶层。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从甲午战败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对日抗战,从新中国的创建到最近一次的改革开放,几乎在每一个重大的国运转折点上,都可以看到企业家们活跃的身影—而这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是被忽略的。不知道这是一种无意的忽略,还是有意的遗忘。企业家阶层从来不是革命的主要力量,甚至他们的职业属性使得他们在很多时候与激进主义背道而驰。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中国进步史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吴晓波的书正是在这样背景下的一次呐喊。
而在书中,他得出的一些结论也很耐人寻味:
1. 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间的辩证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的中心问题。
在过去的100多年中,官方的主动性与市民社会的自发行动,国家机构与民间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合作、分工与冲突,构成了中国社会进步的所有表象。在这中间,企业家阶层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某些时刻,他们甚至主导过历史的演进,在很多企业家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理想主义比很多知识分子、政客要显得更加理性和真实。
2. 在过去的130年间,就是从晚清洋务运动至今,中国商业世界的逻辑惊人的一致。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了2000多年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对经济的控制已经形成了一个制度和文化上的惯性。在当今的中国经济界,一个经常被讨论却难以解答的课题是,国营垄断资本的日渐庞大,对中国的未来意味着什么?未来很难被准确地预测,不过,历史却能够以自己的方式给出某些启示。吴晓波列举了一个历史事实:在过去的130年里,中央政权曾经因同样的问题而遭到过致命的挑战。在清代末年,正是国营资本与民营资本的一次激烈博弈,最终导致了帝国的覆灭。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所谓“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集团则显然给国家治理带来了重大的负面效应。这一历史的教训值得当世的人们予以警惕。
3.在中国百年的变革史上,企业家阶层曾经最早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现代化紧密地结合起来。
他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今中国所出现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浪潮,恰恰来源于中国企业家阶层以往获得并留存至今的经验,正是这些经验使得企业家阶层得以幸存。
不管你认不认同这些观点,却可能是过去的真实再现.
书内容简介:
继《激荡三十年》之后,吴晓波溯流而上,再写中国企业100年。了解中国百年崛起,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史诗般作品。
此为上卷,叙述1870~1937年的中国企业变革。作者希望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当今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基因及精神素质是怎么形成的?它是三十年的产物,还是应该放在一个更为悠长的历史宽度中进行审视?在三十年乃至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阶层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从曾国藩、李鸿章、盛宣怀、郑观应,到张謇、荣家兄弟、孔宋家族,寻找中国商业进步的血脉基因。
作者从一个特殊角度记录中国企业的发展历史,既有文献价值,又有生动故事?????,洋溢着理想主义的光芒、英雄主义的魅力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作者简介:
吴晓波 1968年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主要出版作品:《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2004年)、《激荡三十年》等。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激荡三十年》荣获“和讯年度财经图书大奖”、中国图书评论协会“年度十大图书”等奖项。
(相关资料和书评由中信出版社提供)
1 | 2 |

- ·互联网在保卫民主,也在扼杀它 | 2009-03-02
- ·海峡对面的职场态度 | 2009-02-27
- ·海峡对面的职场态度 | 2009-02-27
- ·1分钟理财 | 2009-02-26
- ·“傅雷计划”与寂寞的文学翻译 | 200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