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声长长的叹息!
经济观察网 书评人 南方朔 这是本令人惊叹,很悲伤、很深刻、很质疑,但终极则是很虚无的杰出之作。它谈的是战争、摄影、艺术及人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沙特当场感慨的说:“在奥许维茨集中营之后,文学有什么用?”而这部作品所质疑的则是:在战争频仍,杀人如麻的这个时代,摄影有什么用?艺术什么用?
因此,这部《战争画师》是部哲理小说。哲理小说与一般文学作品的差异在于它的义蕴深刻,不可能由复杂的情节铺陈出来,而必须经由深刻的叙述和对话,才可能以一种大型寓言或隐喻的方式呈现出它的微言大义。因此哲理小说都不会有复杂的情节,但却会有复杂的对话和气氛。卡夫卡是典型的哲理作家,他的作品皆情节简单至极,气氛则诡谲万端。这部《战争画师》也是如此,它情节单纯,一切深刻的东西都在自省和对话。书中主角是个名为安德列斯·法格斯的中年战地摄影记者,他在三十年的记者生涯里,去过越南、黎巴嫩、柬埔寨、厄立特里亚、萨尔瓦多、尼加拉瓜、莫桑比克、伊拉克、巴尔干半岛等每一个战场,也得到许多战地摄影的新闻奖项。他是个游走在战争生死边缘的旅人,而后经由对杀戮的习惯、麻木,而澈悟。他后来退休而到西班牙一个海边渡假地点买下了一个早已被废弃的岗哨塔,要在塔屋高三米、宽二十五米的全部墙壁上为战争作画,画出更概念、更整体的战争与杀戮图像。
而另一次要主角伊柏·马克维奇则是前南斯拉夫联邦下的克罗地亚人,他的妻子是塞尔维亚人,但在南斯拉夫解体,各加盟共和国相互杀戮的过程中,马克维奇被克罗地亚征召从军。他所属的部队被击溃,而他战败的照片恰巧被法格斯摄到,他因而成了名人,后来在被俘三年后,因为他有名而得获生还;但他返家后却发现,正因为他被照到而出名,他的妻儿反而沦为塞尔维亚民兵组织泄愤的对象,他的儿子被用剌刀钉在墙上而死,他的妻子则在被轮暴后惨遭切掉乳房,并被砍掉头颅。他家破人亡,遂找到法格斯,要把这个让他出名、但也让他家人受害的摄影记者杀掉。
而书中做为背景灵魂人物而出现的,则是女摄影记者奥薇朵。她出生贵族世家,长得异常美丽,曾是职业模特儿。她因为看透了生命的本质而具有那种“看山不是山”的剔透智慧,她也成了战地摄影记者,并成为法格斯的情人。但她理解到物质世界的虚妄性,也对人间意象不感兴趣,因此她在战地不拍摄任何人的影像,而只拍摄被毁灭的物象,认为只有这种被毁灭的物象才是真实与本质。她认为“只有艺术才是真诚的,摄影则是骗人的”。她的观点影响了法格斯,不幸的是,她在南斯拉夫战场误踩地雷而被炸死。她在小说里并未真正现身,是个只在回忆的叙述里才出现的灵魂人物,剔透到近乎虚无的境界。人间的虚无有两种,一种是得不到任何的虚无,这种虚无是不相信任何规则,最后沦为野蛮,另一种则是看透一切的虚无,知道终极理想的不可能,因而只有犬儒与怀疑。奥薇朵即是第二种。法格斯退休后成为“战争画师”,即是受到奥薇朵的影响所致。
而《战争画师》整部作品,即环绕著这三个人,在部段的对话与回忆里去探讨战争的本质,例如:
战争应该谴责的究竟是整体还是个人?在战争的非人化过程里,有没有谁是真正无辜的?战争作为一个至大的无明力量,其中的因果纠缠,我们究竟要如何去看待?
——作为一个战地摄影记者,当他在拍摄杀戮画面时,他只是个旁观者吗?他对自己所拍摄的画面,究竟要负什么样的责任?当一个战地记者看尽了人类的野蛮残酷,这些野蛮残酷在他心里无疑的已蛀蚀出了一个人心灵破洞,这个心灵破洞又该如何弥补?
——像小说主角法格斯一样,他游移于各个战场之后,已一步步的对战争摄影的局限有了更多洞识,因此他需要更概念、更统合的“战争绘画”来加以超越,但这种战争绘画是可能的吗?或者只是个人的自我救赎?甚至是战争画师在心死之后所意图留下的一种记忆残骸?
而贡献了本书的作者贝雷兹雷维特,他对上述课题都做了精雕细琢的反复辩证。整部作品似乎已显示出,终极的战争绘画是不可能的。他所要表示的,其实只不过是自己心死后的记忆残骸。战争是人类最大的无明力量,他企图用艺术来表现战争,其实只不过是在显示普遍人性的一个野蛮侧面而已,这只对他自己有意义。战争与残酷乃是人性构造的一部分,这个战争画师只是在作心灵独白,藉此让人们对残酷更能忍受而已。马克维奇原本是要来杀法格斯,以报复他被摄影搞得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但经由多次的对话与理解,他终于理解到:“法格斯先生,来找您的时候,我以为我要杀的是一个活人。”他已不需要再去杀害一个心已死亡的画师。法格斯在奥薇朵被地雷炸死后,其实早已死亡了!他的绘画,所画的只是他的倦怠!
《战争画师》是少见的战争哲理作品,它夹叙夹议,从浑沌理论、测不准原理(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也就是当你观察到事物的时候,你已经在不可避免的改变着你的观察对象了)到艺术史、神话学无所不包。但尽管看似散漫牵扯,它其实是要阐明世界无序,人间无理即最终极的真实。这是个上帝早已不在的时代,茫茫大地不过是人间炼狱;万物生灭,也只不过是祭坛上的牲畜。当人们已看不到明晰的因果,我们又怎么确定无目的的互动里谁是有辜无辜?原本是要来报仇的马克维奇,最后放弃了报仇,悄然离去,只留下满地沉思的烟蒂,只因为他发现到法格斯其实早已成了一个活死人,报仇又有何意义?这战争画师偌大一幅战争壁画又和战争何干,不过是在为他的情人已死而他也心死所做的安魂曲而已。至于远方不确定的战争与杀戮,当然仍在进行,任何人都无可奈何。在有序世界已崩塌,只剩无序在主宰,恩怨情仇岂不都成了一片模糊?《战争画师》最后所留下的,不过只是一声长长的叹息而已!
(书评和相关资料由博集天卷提供)

- ·浴火者未重生 | 2009-02-16
- ·为什么我们不母乳喂养? | 2009-02-13
- ·“功利的阅读者” | 2009-02-13
- ·梦露从未如此“栩栩如生” | 2009-02-12
- ·梦露从未如此“栩栩如生” | 2009-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