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发布日期:2009-03-17
作者:杜然

从书名说起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杜然 英语里有一种修辞手法叫“三行句”,也就是以递进顺序排列的三句话,比如“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这种修辞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为西方擅长演讲之道的人所惯用。三个字、三个词或者三句话的并列,似乎很容易引起身体的某种愉悦。对此最具解剖性的描述,是纳博科夫那个著名的小说开头:“洛-丽-塔;舌尖得由上腭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在行为生物学家保罗·马丁(PaulMartin)的新作 《性、毒品和巧克力》(Sex,DrugsandChocolate)这个书名中,三个名词的并列无论是从修辞上还是从字面意义上,已经暗示出它们之间所具有的某个共同点——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所言——“愉悦的科学”(TheScienceofPlea-sure)。

西方的科普书常用的一种写作配方,就是科学知识加上作者从犄角旮旯里搜罗来的各种关于名人的奇闻轶事,当然真假莫辨。这就好比用阅读八卦的愉悦,换取你对知识的吸收。什么是愉悦?保罗·马丁说,愉悦是一种难以驯服的野兽;愉悦无所不在,却又到处都无。在弗洛伊德看来,愉悦感是我们身体最主要的动力,所以它一定是短暂的;如果它一旦持久,我们的身体就难以产生愉悦感,就无法成为动力。古罗马的时候,皇室贵族试图挑战这种愉悦的瞬间即逝,他们不停饮酒狂欢,享用完饕餮盛宴接着吃催吐药,吐完再接着把酒狂欢。很难说他们从这种行为中获得了愉悦,用今天心理学家的观点看,这属于一种 “快乐水车”(hedonictreadmill,由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心态。这也说明了愉悦和欲望是两个显然存在差异的概念。

作为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学者,保罗·马丁在书中解释了愉悦感的产生过程:愉悦的体验让人的大脑释放出一种名为多巴胺的神经传递素。《Sex,DrugsandChocolate》这个标题,涵盖了我们获得愉悦的主要来源,但并非全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愉悦源。比如19世纪的英国诗人济慈,他的愉悦感来自书本和美酒;而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愉悦感,则来自癫痫发作前的一刻;对于法国作家蒙田而言,最让他高兴的一刻是把肾结石排出来的时候。但有时候,愉悦感甚至完全来自相反的方向。19世纪著名的享乐主义者阿莱斯特·罗利,纵情于床第之欢、毒品和巧克力,他因而被世人称为“世界上道德最败坏的人”;而《金银岛》的作者史蒂文森,在死前说到他这一生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不嗑药,不行房事,甚至不吃巧克力。但事实上,并没有人称他为“道德最高尚的人”。

在书的结尾,保罗·马丁为那些希望成为一个享乐主义者的人列出了一份清单,不过尽是一些让你获得愉悦却不会产生负疚感的方式,比如种种花草、散步冥想、午睡等修身养性之道。对于重口味的现代人来说,这个结尾多少让人失望吧。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