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小团圆》想到的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看,那种 “张式”的创造力和才华,基本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就挥洒得差不多了,最近十年陆续看到的张爱玲“新作”,《同学少年都不贱》、《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等等,没有一本能认真看完的,因为和她的《传奇》、《流言》比起来,确实不在一个水准。
所以,每次张爱玲的作品出版,一定要有一点儿书之外的噱头,比如《秧歌》和《十八春》的“反动”,再比如这次的《小团圆》,大家都在猜测是不是会有什么“删节”,弄得煞有介事,大家争着要在网上下订单,结果还没货,其实这种“人为制造稀缺和紧张情绪”的套路,为的无非是多卖几本书而已。
上世纪80年代,夏志清和司马长风的现代文学研究,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内地大学校园,像沈从文、张爱玲、无名氏这样一批一度在现代文学教科书上消失的名字,重新引起读者的重视,那时候上海书店出了一套《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把从胡适《尝试集》开始的一系列中国现代文学著作,用原版影印的方式重新发行,每本书都套了一个巨大的护封,能把封面到封底全包裹起来,护封拦腰一条白带,正中间印着老宋体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白带上方是每本书的书名,如果把书的护封拿掉,就能看见完全按照当年这本书出版时候的样子复刻的原书封面封底,书的内文同样采用影印,而非排印,包括版权页在内,都完全保留当年初版时的样子。
相比之下,人民文学前几年出版过一套现代文学碑林,入选的书目和当年上海的这套 “参考资料”比较接近,但封面统一大白底,很小地在封面正中印上了当年这本书的原版封面,而内文全部重新排印,用的是最通行的版心设计、字距行距,那一本本现代文学史上引发无数故事、撩拨一代代青年的理想和情爱的书,瞬间就神采全无。除了简体字便利初学这一条支持理由之外,在书的美学意义上,这套书草率得简直是一场灾难。
现在看,当年上海书店的做法,不但还原了历史,给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套最接近原始文献的收藏研究的资料,而且还为图书出版史、中国现代书籍装帧史保留了大量的珍贵细节。
从阅读的乐趣上看,这样一本本书拿在手里,仿佛直接握住了那个年代的一抹斜阳,确实是最能让读者接近当年作者心境的一种处理方法。
1985年,张爱玲的《传奇》和《流言》,就“原版复制”地收在这套丛书里,后来在张爱玲的各种选集和单行本的铜版纸插页上反复出现的两本书的封面,就可以那么近距离地拿在手里翻动把玩,这种“下真迹一等”的乐趣,是任何后来的豪华精装本都无法比拟的。现在的张迷们要找到当年孤岛时期的原版,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有这么两本“准原版”,也可以聊慰相思了。
差不多同时,柯灵编选的《倾城之恋》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里面包括了张爱玲在孤岛时期最好的数篇小说,那本书到现在看,仍然是张爱玲小说最精当的选本。封面素白色底,有单色蓝和粉的一点铺陈,和墨水笔勾画的线条,当时张爱玲的名气显然远不如现在响亮,印象中这本《倾城之恋》,在连续两三年里始终能在书市和旧书店看到,我手里的这本,就是在旧书店八毛钱一本买的。
再后来,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安徽文艺出版社出了四卷本的 《张爱玲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还出过一本《张爱玲散文全编》,精装一大册,橙色封面,十好几块钱一本,挺贵,张爱玲“畅销书作家”的江湖地位,好像就是这会儿才清晰起来。
所以,我从来没觉得张爱玲的书会有什么值得“紧张”的地方,我倒是觉得,这样一个把自己的一生过成了一个“矜持的传奇”的女人,书应该出得尽量安静和讲究一点。
有时候我们怀念旧书店,越来越多地留连于旧书堆,而把每个月买来的新书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翻完、送人,中间的差别,就是一种书的“气场”,一茬儿茬儿读书人、出书人不断自我修炼与完善的气场。

- ·人有病,天知否 | 2009-04-29
- ·海星模式与封杀美剧 | 2009-04-27
- ·秦琼打败关公? | 2009-04-27
- ·无视荣耀的费尔南德兹 | 2009-04-24
- ·塞林格的两个孩子 | 2009-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