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盾:音乐界的马可·波罗
经济观察报 杨婷婷/文 谭盾坐在台下,台上是琉森音乐节的组织者和国家大剧院的音乐总监——他的老同学陈佐煌,他的对面立着很多镜头,国家大剧院这回请来的琉森音乐节虽然号称古典音乐界的伍德斯托克,但声名最响的“指挥帝王”阿巴多并没有出现在当天音乐节开幕的发布会上,而其他几位面孔在中国都还称不上广为人知,不出所料,他仍然是第二天版面最常出现的面孔。
尽管谭盾很早就成名,人们不知道的是,早在1997年,为了庆祝香港回归,他利用湖北编钟创作的 《天·地·人》就已经拿到了当年的格莱美音乐奖。但这位古典音乐家仍然是借由更大众的艺术形式电影才被广泛知晓,他为李安最著名的电影作品《卧虎藏龙》创作了电影配乐,并最终获得了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同时,《卧虎藏龙》里的多首乐曲获得了44届格莱美奖的四项提名,美国媒体这样评价谭盾的作品:“轻而易举地将古典音乐与亚洲式的感染力结合在一起,令人印象深刻。在马友友的协助下,谭盾通过最微弱的音响描绘出一副生动的画面。从震人心魄的鼓乐到独奏大提琴,听众被带入到电影所呈现出的深厚文化氛围当中,徜徉其中。整张《卧虎藏龙电影原声带》——除去包含在内的流行歌曲以外——充满了迷惑人心的魅力。”
自和李安合作后,他还为中国最著名的导演张艺谋和中国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冯小刚都创作过电影原声,无一例外的,仍然是古装巨制片,也因为有了谭盾古典音乐元素的加入,为已成模式的古装电影增添了一些灵气。
此次谭盾加入琉森音乐节,带着他的新有机音乐《大地之声》来国家大剧院演出,这次他玩的概念不再是“纸”和“水”,而换成了“土”。他说:“陶乐是我的有机音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我认为与我们祖国大地息息相关的作品,因此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拿出这部作品,也有着我的一点心意。同时,这部作品是与马勒的《大地之歌》进行对话的,这次又是马勒乐团演出,更有着独特的意义。”这首《大地之歌》的3个乐章就分别以诗仙李白的3首古诗命名:分别是《青春颂》、《悲歌行》和《春日醉》,看来,期待对话的不只是谭盾,100多年前的马勒也有此意。
谭盾的作品一向具有实验精神,谈到这次做陶乐的灵感来源,谭盾说是在无意间发现每个地方的大地的声音都不一样,因此生出了用每一个地方的土地来演奏一首乐曲的想法。在这部作品中,谭盾选取了中国6大陶都的古陶器为乐器,来自长沙潼关、江西景德镇、河北唐山、广东佛山、陕西富平和台湾莺歌的100多件陶器将与马勒室内乐团的各种西洋“家伙什儿”琴瑟齐鸣。这个演出也将是本届琉森音乐节中唯一一场有中国元素的演出,谭盾在创作自己的音乐中,一直没有全盘地接受西方音乐,他甚至也说“西方的交响乐已经弹尽粮绝,他们需要东方的哲学和文化来填充”。
谭盾如此地看重东方元素,与他的旅美经历不无关系。他承认他并不想成为既不是东方作曲家,也不是西方作曲家那样的音乐人。看起来,他的野心在于更想成为一个打破所有边界的天下作曲家,在琉森音乐节上,他也反复地强调自己愿意成为东西方音乐的一个使者,他流畅自如地在中英文之间转换,仿佛是为了向大家确认他有这样的沟通能力。
谭盾当天将自己比作马可·波罗,这和他曾经蕴酿15年的歌剧作品同名,在解释这部歌剧时,他说:“我希望通过这样一部作品,寻找一种未来的歌剧形式,它既属于东方,也属于西方。”做《马可·波罗》的过程让谭盾认识到,世界不只要看中国形式上的东西,更对中国的哲学、中国精神更感兴趣。这部写意歌剧要把昆曲与西方歌剧艺术融合起来,事实上很难。谭盾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要做东西方戏剧嫁接,必须掌握东方戏曲元素又熟谙西方歌剧。我本身是戏剧院团出来的,后来又基本把歌剧都看过了。我们如今做东西方戏剧的结合,在为歌剧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是希望吸引世界的目光,让西方人也来关注东方的戏剧魅力,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这也算是一种别样的传承吧。”

- · 奢侈品拍卖市场回暖 中国成主力 | 2009-12-04
- · 齐豫,奇遇 | 2009-12-01
- · 你的钱明年会去哪里? | 2009-11-20
- · 拒当“音乐沙皇” | 2009-11-12
- · 人民币汇率的艺术 | 200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