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值引来滚滚热钱 下半年升值小步慢走
——专访清华大学中国和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一)
网络版专稿 记者 康怡 国内紧缩的状态下,企业从国有银行贷不到款,就会去寻求外资。外资可以采取直接投资、或者参与并购等办法参与企业经营活动。
但是外资一进来,就把国内的紧缩的货币政策给抵消掉了,这也是这一个月来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的一个相关因素。
EEO:近日央行公布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国家外汇储备突破1.8万亿美元。您如何评价上半年的这个数据?
袁钢明: 外汇储备的数字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目前国内的紧缩现象。现在国内紧缩的状态下,企业从国有银行贷不到款,就会去寻求外资。外资可以采取直接投资、或者参与并购等办法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例如房地产没有资金的时候,就通过与港商合作,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但是外资一进来,就把国内的紧缩的货币政策给抵消掉了,这也是这一个月来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的一个相关因素。
EEO:大家都比较关心的还是这个里面究竟有多少热钱的问题?
袁钢明: 我一直不认为中国的热钱有多么严重。热钱一般指的是从别的银行借来的钱,短期内要赶快走人,它不会停在一个地方,中国并没有一个畅通的渠道可以让热钱快速的流进流出。现在外资进来很多还是在中国进行直接投资,还是看好中国本身经济增长比较快,收益率比较高的现状,所以我现在不认为中国热钱这么多。
但是要注意的是,现在外资的流入还处在上升期,因为人民币还在升值,经济还比较强劲,有一部分钱进来也是进行长期投资的,中国经济只要不发生及其严重的逆转,它们还是会以长期投资的方式存在。
EEO:那热钱对我们国家的政策,例如汇率,利率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吧?
袁钢明:当然有啊。但是我觉得热钱不是最主要的。
今年上半年,外资流入很多,主要是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太快,这个速度有些过快。前几年,全年人民币升值幅度才3%,现在半年就6%,全年肯定是10%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外资进来不管是直接投资还是别的什么,获利都是稳定的。所以我认为升值是影响外资大量进入的主要原因。
如果人民币升值出现逆转,出现贬值,热钱流入的现象就会改变,但是不能说为了阻挡热钱,你故意让人民币贬值,那就更加糟糕,就对自己的货币失去信心。
所以我们说人民币升值,造成外资流入过快,而不是反过来,流入资金太多,而导致的人民币的升值。就是外资不流入,顺差也是这么高。所以我们现在可对外资流入稍微管一下,例如审批外资再严格一些,那升值速度就会减慢,流入的资金也会减少。
EEO:下半年您认为还会继续升值吗?
袁钢明:我不认为要继续升值,因为中国现在快承受不住了,我认为前两年缓慢的升值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缓慢的升值,进入中国进行短期投资的人等不及,一年3%的升值幅度,他就想快进快出,这个不符合他们的套利预期。
所以我觉得应该放慢,我们说的老牛拉破车,慢慢走,无非是多走几年,走到一个正确的位置上,例如说是6,就不升了,那为什么非要一年就升到6了,可以多用几年也可以升到6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要实现人民币完全市场化,人民币自由兑换,汇率到底是多少,我们还不知道,假设是5,一两年升值到5到和五年升值到5的结果都差不多,我觉得中国现在离自由兑换更加远了,原来如果我们的汇率走到一个合理的位置,我们就可以实现自由兑换,但是现在世界形势比前几年更不稳定了,我们外汇这么多,我们还害怕遭受金融冲击,更不用说自由兑换,稍微有个风吹草动,我们就有可能遭遇金融冲击。所以现在实现自由兑换更难,以前我们说我们有个时间表,五年我们实现自由兑换,资本项目的部分开放,那还不如干脆算了,我觉得现在中国离自由兑换这块更加遥远了,如果你升值快一点,海外资本进入的更加快,但是如果我们的坏处能够换来好处,换来我们的自由兑换也行,但是现在发现我们的自由兑换也换不了,干脆坏处我们也不要了,所以了慢也有有慢的坏处,快有快的坏处,容易投机,但是它能马上达到改革的目标。
所以我想说的还是慢的好,上次大量外资进来以后,我们提高了一个点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显然是针对外资进来的,但是即使提高,也跟不上外资进来的速度,外资进来的时候要搞清楚是什么原因,有的人认为是股市在抄底了,没有从升值上面考虑,从上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后,人民币升值还在加快,没有把升值作为一个主要原因,所以我也没有办法预测政策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下半年的升值速度会不会加快,我原以为会采取一些措施,但是现在看来不知道,有可能还是会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
EEO:您的个人看法还是认为应该小步的慢慢升值是吧?
袁钢明:对。可以使短期投资的外资减少。
- 蒙牛、伊利、光明谈“奶粉门” 称不会用提价来弥补损失 | 2008-10-09
- 《帝国的挽歌》的编辑来信 | 2008-10-09
- 拿救命钱享受,AIG高管被指败家 | 2008-10-09
- 上半年短期外债激增,人民币升值成主要诱因 | 2008-10-08
- 摩根士丹利:中国未来将降息4至5次 | 200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