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万亿信贷红线 风险隐患重重(2)
1 | 2 |
关键性时点
在3月份数据发布之后,监管层的信贷政策已现微调迹象。
央行在持续的净投放之后,开始回笼资金。4月7日,央行进行1600亿元正回购交易后,14日,再次进行正回购操作,累计回笼1400亿元。
银监会也展开了对五大国有银行的专项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信贷主体、信贷投向、信贷合规性。检查的重点为自去年10月1日到今年 2月28日的新增贷款。
一位接近银监会人士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信贷增量如此之大,从实际操作上很难理解。以这么快的速度放贷,如果都是真实贷款的话,风险隐患难以估量。
一位商业银行人士说,目前,商业银行对大型对公项目客户的竞争已经从央企到了地方政府,以前只有一些省会城市能够得到银行的青睐,但现在一些二线城市的市政项目大家也纷纷贷款,争夺得非常激烈。这些项目很多是地方政府的隐形担保。但实际上一些地方财政收入极为有限,属于吃饭财政,偿付能力有限。随着经济持续下行,其后续担保能力堪忧。
此外,银监会也担心,随着竞争的加剧,信贷会趋向风险更高的房地产和重污染等行业领域。
对信贷激增的担心,已使得各部门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产生了微妙的分歧。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士说,目前国务院的基调是宏观经济形势好于预期,但是基础尚不稳固,所以下一步的政策趋向以继续落实和完善为主,不过大家已经开始关注货币政策的走向和效果。一季度贷款那么多能不能达到预期?能不能与财政手段形成合力?需不需要做出调整?都是下一步影响调控的因素。
上述工信部人士说,目前相关部门对于货币政策有些不同的认识,比如在积极的前提下,是不是在放贷程序、贷款审批上需要谨慎一些,规范一些,对钱的流向做些引导和规范等。
4万亿投资中的第三批中央投资计划正在下达。这也将继续推高新增贷款规模。一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官员也表示,从现在看,继续使用货币政策的风险太大,货币政策发挥空间已经不大了。
上周,在全国人大财经委一季度宏观数据讨论会上,副主任贺铿也提醒说,财政与贷币扩张的政策不可以长期使用,尤其不能同时使用。当前,已经出现“双扩张”趋势,而且大量贷款是以 “政府信用”为依托的。这样做违背市场规则,贷款质量有可能保证不了,风险很大,需要高度关注。
不过,综合各方面的分析判断,近期宏观政策调整的可能性不大。
一方面,当下对经济下行的担忧依然强烈。税收已经连续6个月负增长。这样,“用财政政策工具刺激经济的空间就被压缩了,存款准备金和存款利率还有继续放松的空间。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货币政策很难在此时收缩。”分析人士称。
上述农行人士透露,几天前央行货币政策司负责人在地方调研时也表示,央行会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稳定,银行不要有太多顾虑。
客观上,信贷快速增长的格局能否延续也需要时间验证。
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经理赵庆明说,不排除3月份有七八千亿的新增信贷都属于“关系贷款”。
所谓关系贷款就是银行为了做账,对于既有的授信客户,在月末时会敦促其贷款,客户并不真正运用这笔贷款资金,而是将贷款存至银行,从而银行产生派生存款,到下月初时客户再向银行归还贷款,这其中产生的利息由银行来贴补。
赵庆明认为,一季度银行的目标是争夺客户做大规模,而下一步,银行会夯实和消化那些“已经发出去的信贷”。例如用真实的信贷替换部分票据融资,把部分短期贷款转换为长期贷款。这样,信贷的增速就会大幅度减缓,赢利也才能跟得上。
前述建设银行人士预期,二季度末三季度开始,客观政策面和各家银行策略的调整应该会趋于明朗。农行某分行高管也表示,估计在二季度末的时候总行会有一些调整。
一位接近央行人士说,从去年底央行放松信贷政策到现在仅仅4个多月,信贷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拉动效果以及会遇到的问题至少还需要两个季度检验。在此之前,信贷政策调头的可能性很小。
“5月底或许是一个时间窗口。”他说。
(本报记者王姝对本文亦有贡献)
1 | 2 |

- · 银监会:信贷风险正在集聚 | 04-21
- · 刘明康:我们还是应该非常地小心 | 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