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专业精神各担其责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汪言安 4月27日, 《凤凰卫视》采编部总监在一档节目中批评一些媒体夸大了 “猪流感”的报道。实际上,就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还在推敲 “猪流感”的提法时,“猪流感”的密集报道已经让中国老百姓对猪肉产生了恐慌情绪。
4月30日,WHO正式将 “猪流感”改称为甲型H1N1型流感。就在这天,中国北京最大的猪肉批发市场公布的数据显示,白条猪肉的批发价已经降到了两年来的最低,每公斤仅售9.4元,这仅是最高价位的1/3。尽管中国没有发现新型流感病毒,但 “猪流感”的名称让原本就处在亏本边缘的生猪产业更是跌至低谷。
猪产业受疫情牵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原以为生猪养殖和肉食品企业愿意表达自己的声音,但记者联系了近10家养猪户和肉食品企业,都拒绝采访,甚至北京畜牧兽医站的专家也拒绝发表看法。
历经周折,记者找到距离北京市区90公里的平谷区峪口镇养猪户陈德忠。这位已经养了20年猪的猪农说: “怕报道一次,猪肉就跌一次。”
4月30日出栏的生猪卖到5.5元/斤,到5月3日卖价已经跌至4.9元/斤,一头250斤的猪,三天不到就亏掉150元,而按照正常的养殖成本,只有卖到5.7元/斤到5.8元/斤才算保本。
就算WHO已为猪 “正名”,也难以抑制猪肉价格的暴跌趋势。陈德忠说: “金融危机来了老百姓吃不起肉了,肉价要下降, ‘猪流感’来了,老百姓不敢吃肉了,现在又说与猪没关系,猪肉暴跌该怨谁?”
实际上,这段时间围绕疫情的各类说法自相矛盾。疫情爆发之初,中国有流行病学专家说 “猪流感可控可防”,接着WHO的专家预言 “疫情可能超过SARS”,而美国专家提醒说 “目前没有任何疫苗可以防治”。
没过一天,媒体报道说中科院某院士已经研制出防控猪流感的疫苗;不到几小时,这位院士又申明说法不准, “疫苗针对猪而并非人”。
这些不确定信息,一方面引发了猪肉价格暴跌,另一方面却使与疫苗有关的医药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涨,一些医药企业更是借助媒体炒作自己的产品,一些不负责任的分析师更是极尽吹捧之能事。
甚至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一家媒体一方面报道流感疫情与猪没有关系,一方面内部食堂却要求 “近期要以鸡肉、鱼肉代替猪肉”。
面对难以确定的信息,公众也失去了辨别力,尽管中国没有出现疫情,人们也难免反应过敏。
我们曾经历了SARS疫情和禽流感侵袭,这些教训使国家建立起一套抵御疫情风险的防控体系。这次全球爆发的疫情应该成为检验我们防控体系的一次机会,在大考面前,政府、医疗机构、媒体以及专家学者等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不同角色,应该以专业的精神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首先,政府的责任在于积极调动和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充分发挥联防联控体系来应对可能爆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一直以来,一些地方政府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依旧表现出监控水平不高等问题,相关机构之间的协作也令人担忧。记者采访时听到卫生部门的疾控机构与农业部门的畜牧站的工作人员仍在争论“以谁为主导”,实际上,国务院制定的防控疫情方案中明确提出了 “分工负责、通力合作和资源共享”的原则。这种原则不应为部门利益所干扰。
其次我们需要医疗机构与医学专家的高度责任心。5月初,北京市卫生监督机构在一次防控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专项检查中,发现有9家医疗机构在传染病疫情报告、医疗废物处理、消毒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防控漏洞,甚至有一些医疗机构管理者对这些漏洞不以为然。这是需要引起警惕的。
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则应承担起理性报道真相的责任。在WHO公布疫情后,一系列耸人听闻和过分夸大事实的报道引发了恐慌情绪。比如 “猪流感肆虐全球,欧洲多国沦陷”、 “新世纪异症扩散,墨西哥首都俨如死城”、 “全人类高度戒备,全球经济雪上加霜”、 “亚洲各国严阵以待,猪流感迟早杀到门前”等等。
唯有各方担当起各自责任,我们才有希望经受更大的疫情考验。

- · 首度回应“疫苗蛋”传闻 圣农发展“专注养鸡” | 2009-11-24
- · 甲流病例53例死亡 1634.9万人接种甲流疫苗 | 2009-11-17
- · 中国发现2例接种甲流疫苗后死亡病例 | 2009-11-13
- · 北京所有市民可免费接种甲流疫苗 | 2009-11-12
- · 先声药业增持江苏延申 下注甲流疫苗 | 200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