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温家宝谈经济形式与民生热点(5)

订阅
09:13
2009-12-28

新华社记者:听到您这番解释之后,我想关于这方面的一些误解都会消散。再提一个问题就是关于鼓励民间投资的问题,总理肯定听到过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两道门”的说法,现在民间投资进入一些领域,遇到两个门,一个是“玻璃门”,看着可以进去,真的想进去的时候,头上会撞个大包;还有一个就是“弹簧门”,刚刚把脚挤进去之后稍稍不小心就被弹出来了。我想问总理的是我们怎么样拆除这两道门,鼓励民间投资呢?

温家宝:其实民间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经济复苏的情况,所以投资从政策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要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同时又要坚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灵活而且大多在服务领域,可以解决就业问题。现在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市场树立起信心,使投资者树立起信心,来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

第二,就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就是你方才讲的“玻璃门”和“弹簧门”的问题。我以为最为重要的就是扩大准入,简单说来,凡是政府政策没有规定不可以进入的,都应该让民间资本进入。一个国家民间资本蓬勃发展是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象征,是有活力的表现,也是自信的表现。

第三,我们要在税收、贷款以及其他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我相信,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的民间投资,特别是中小企业会蓬勃发展起来。其实你可以看到,现在所谓的民间资本所投资的领域已经非常广了,很多是创业型的,包括我们大学生、农民工以及从国外回国的海外学子,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创造、开辟新的创业领域,我对这点是抱有信心的。

新华社记者:刚才我们谈的是国内的问题,现在我们谈一个有关于对外经济关系的问题。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对外经济关系中间出现一些热点问题,比如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非常厉害,尤其是针对中国的。一些国家又要求人民币升值,面对这种困难局面我们应该怎么办?

温家宝:我曾经在中欧南京会晤的记者招待会上讲过,现在不仅存在着贸易保护主义,甚至出现了借环保的名义搞贸易。他们以各种方式来制造贸易壁垒,这对于中国外向型产业,特别是出口,压力很大。

当然,我们自己要调整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保持我们在国际出口市场上的份额。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和各国一起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新的进展。因为我以为,世界经济如果像一潭死水一样,那是不可能发展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大家都不愿意做。现在需要的是行动。

确实像你说的,今天我们涉及到贸易纠纷的案件是近年来最多的,因为圣诞节刚过,最近我看到一个材料,浙江一个省圣诞产品外销国外的比常年降低28%。这里有外部需求的减少,但是也有各种形式贸易壁垒来阻挠贸易的正常往来。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人民币升值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家还记得在1998年那场金融危机当中,我们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对国际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我仍然以为,在世界主要货币接连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保持币值的基本稳定是对国际社会的贡献。那种以各种压力来迫使我们升值,我们绝对不会答应。我曾经这样对外国朋友讲,我说你们一方面要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又采取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其实质就是要抑制中国的发展。这可能是我们明年对外经济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新华社记者:尤其是今年的出口下降还是比较多的。

温家宝:是的。

新华社记者:明年的出口形势确实不容乐观。

温家宝:是的。

新华社记者:与对外关系比较密切的还有,您刚刚出席的哥本哈根应对气候变化大会,这次会议可以说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据我所知,近60个小时里您只休息了几个小时,现在会议结束了,一些国家对于哥本哈根会议的成果有着不同的解读。我想请问总理的是,我们怎么样看待?另外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温家宝:会议结束,余波未了(笑)。有关这次会议的情况,报道已经很多了,我不想过多地重复这些内容。我一直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我们一直本着对中国人民负责和对世界人民负责的精神,来积极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如果你回忆一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它规定的是发达国家在2020年要减排40%,同时规定发达国家要对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采取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

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是第一个制定出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国家。同时,在没有任何国际援助的情况下,我们自主提出了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这体现了中国高度负责任的态度。

我只讲一个问题,有的人说不要纠缠历史。不是纠缠历史,而是历史客观存在,必须正视。因为不正视历史,也就不会懂得今天国际社会存在的贫富差别,更不会懂得发展中国家谋发展还是他们最重要的诉求。

《公约》和《议定书》最基本的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这也是从历史和国情的判断而作出的。

前两天我看一篇文章,深有体会。作者说在哥本哈根会议开会期间,他想起南方的老母亲还在点着煤火炉来取暖。像这样的情况可能英国人的儿子们感受不到了。

我们必须正视下面这样一些事实,就是世界上还有16亿人没有用上电,还有23亿人是用煤甚至柴火来取暖和做饭。中国这些年是发展了,但是人均用电量还仅达到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千人汽车的拥有量也还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困面大,依然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我们绝不会再走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就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但是,我们必须为中国的发展争得应有的权利。

中国这次参加哥本哈根会议是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我们可以说我们尽心、尽力了,而且尽到责任了。我们一直希望能够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但是直到我17号参加会议的时候,还没有一片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大量的斡旋,积极地推进,使哥本哈根会议总是向前迈进了一步。

我觉得世界各国都应该肯定会议的成果,并且向前看,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凝聚共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一定会继续坚持这个方针。

  

 1  |  2  |  3  |  4  |  5  |  6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