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郑轶楠 据新华社消息,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5月30日联合发布《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要求各级政法机关严格执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依法惩治犯罪、保障人权,确保办理的每一起案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其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定》不仅强调了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言词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还进一步对审查和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证明责任及讯问人员出庭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规范。
《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不仅规定了刑事诉讼证据的基本原则,细化了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还进一步严格规范了对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
《非法证据排除规定》:非法取得物证不可以定案
《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对排除非法证据范围、内容、过程做了细化,尤其强调程序规范。 规定主要是对非法言词证据排除的操作规程作出了规范。非法言词证据包括实体违法,如以刑讯逼供取得口供;程序违法,如侦查人员违反规定单人取证。规定第1条、第2条明确规定,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属于非法言词证据,应当依法予以排除。对于程序违法取得的言词证据,实践中一般均应补正、完善。
与现行的法律和司法解释相比,《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重大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明确了非法言词证据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了非法证据除了非法言词证据,还有非法实物证据;同时还突出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言词证据,属于非法言词证据,应当依法予以排除。
第二,明确了启动证据合法性调查程序的初步责任。“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被告人审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法庭应当要求提供涉嫌非法取证
的人员、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相关线索或者证据。”
第三,明确了应由控方对被告人审判前供述的合法性负举证责任和相应的证明标准。在控方不举证,或者已提供的证据不够确实、充分的情况下,则应当承担不能以该证据证明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法律后果和责任。
第四,明确了讯问人员出庭作证问题。法庭审理中,对于有无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控辩双方往往各执一词,查证十分困难。此次明确了讯问人员出庭作证问题,这也是重要的新的规定。
第五,明确了对非法取得的物证、书证的排除问题。对非法取得的物证、书证要否排除,国内外都存在较大争议,司法实践中一般很少予以排除。为规范取证活动,明确规定“物证、书证的取得明显违反法律规定,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否则,该物证、书证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1 | 2 |
- “讯问全程录音录像”别成为装璜的门面 2010-02-02
- 社科院确认“曹操墓” 公布专家认定九大证据 2010-01-14
- 李庄案预定于今日上午宣判 2010-01-08
- 涉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 重庆涉黑律师李庄被公诉 2009-12-21
- 重庆打黑辩护律师涉伪造证据被捕 200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