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修外贸战略 核心报告起草人点击关键
张斌
07:02
2010-06-07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斌 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贸发展模式与之相匹配?

本报获悉,6月底或7月初,国务院将正式公布《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指导意见,并配套细则。

这份指导意见是以商务部在广交会上发布的支持中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报告为蓝本的。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说:“国务院下发的指导意见将配套细则,细则很重要,没有细则,这份指导意见等于没有出。”

这份主报告的执笔人李钢最担心的是配套政策的力度,他说:“配套的细则预示着政策的力度,力度到底能有多大现在很难说,因为很多政策是需要各个部门来协调的。如果最后弄来弄去,都是模棱两可,会影响改革的进程。”

这次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以往的转型升级有何不同?它包含了几层含义?接下来,政府会有哪些做为?……带着这一系列问题,6月3日,本报对这份报告的牵头人霍建国和执笔人李钢进行了独家专访。

经济观察报:这次提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与危机之前的所提的“外贸转型升级”有什么不同?这次的“转变”有几层含义?

李钢:原来所说的“转型升级”应该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我个人理解,原来大家在提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因为加工贸易的比重有点儿过大。

还有一层含义是,把加工贸易从低端往高端做,比方说做服装,原来做中低档的,改成做中高档,就是贴牌的不同。给中小品牌的升级成给大品牌做,加工费可能不一样。

现在所说的是“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针对中国贸易发展模式,与以前的那个概念不一样。我们现在说的,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要更多的考虑。

这份报告中,在“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前面加上一个“加快”,转变的核心是说对于我们原有的模式要进行一个适当的反思。

现在外界有一种质疑,就是贸易给中国整体的发展真正带来什么样的福利?是不是我们把贸易福利输出到国外去了?到底怎么看这个事儿?然后,要考虑一个全要素的,把我们的出口成本置于一个合理的框架内,当然也是分摊到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产品上去考虑这个问题。

报告里,我们论证了 “三率两价”,即利率、汇率和出口退税率,生产制成品的价格和劳动力价格。这些因素考虑之后还有一个大的方面就是国外市场是否接受?

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战略核心就是一个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这个战略服务于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或者是它的组成部分。这是一层含义。

第二层含义是更核心的,“转变”的目的应该是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而不是把这个产业全部打压下去。外贸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很多人问外贸是一个产业吗?我说,严格意义上,外贸是一个领域,它不是一个产业,是由全部产业来支撑的。

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所以我们所有政策目标的设置还是要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去年应对危机,振兴十大产业等等全都是目标瞄准国内,与国际市场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国际市场不需要,最后又是那种低水平的过剩产能。

第三个含义,中国后危机时代外贸的发展战略是更加强调平衡、均衡发展的这样的战略。在这里,我个人真正的理解,就是强化一般贸易这才应该我们真正要主攻的方向。当然这个也有很多人持不同意见,尤其目前正在做加工贸易还有主持吸引外资工作的。

经济观察报:现在这个报告只是描述性的、方向性的东西,国务院出台的文件可能会更有操作性,您认为政策上怎样来配套才会更利于落实文件?

霍建国:现在是体制不利于转,我们目前主要还是一个增长为主的发展理念,要求有一定的增速,企业规模、利税、贸易等等方面,都是主要的衡量指标,没有依靠科学的衡量指标。

一些地方政府把GDP的增长和汽车的增长为主要考核指标,那能不能把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描述出一个指标来做一个约束,可以加GDP。现在没有几个科学的考核指标,包括集团化的指标、节能指标,如果把这些都变成硬指标,那企业就会觉得压力很大,把方向向这方面转。

经济观察报:要改变这种硬性指标,现在好像不太成熟,也不能一蹴而就,现阶段我们该怎么做呢?

霍建国:的确这种东西难度也很大,所以只能在政策引导上形成一种新的格局。如果大家搞品牌、搞营销网络建设,那我们外贸发展基金就比较支持;如果你搞深加工,搞附加值高的产品,这个出口信贷或者是有一些出口退税就要保证,把它政策倾斜开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很清楚要往哪儿发展,我们把这个支持的力度放到我们需要支持的这些领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现在看确实是迫不急待。但是我们需要一整套的政策来配套,光重视肯定不行。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外贸出口结构的变化,商务部一个部门是无能为力,要靠国家整个经济方式的转变,或者服务业的发展,或者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战略产业的发展。

但是从商务部的角度,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比如外贸资金,有中小企业资金,出口退税也是辅助的,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可以依靠这些政策来引导。但现在有个矛盾就是,你如果说把现有的政策打乱了重调,那很多企业就有意见。所以我基本的观点就是说,现有政策可以不动,但是新追加的部分一定要作用于引导、转变增长方式。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