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周期或将来临
程志云
2010-10-20 10:24
订阅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程志云 十七届五中全会结束的第二天,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实际上,就在当日,上证指数还大涨了46.62点,6个月以来首次站到3000点上方。 

就在当晚7点,央行公布加息消息之后的一个小时里,整个金融街为之沸腾了。你会发现宏观分析师们被要求加班出报告、交易员们议论纷纷、而经济学家们的手机则一直占线被迫做出各种无奈的解释。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混乱的局面,是由于这次加息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就在近期,包括中金、中信证券、兴业证券、国泰、高盛、交通银行等国内外大牌投行纷纷发表报告预测:年内央行不可能加息! 

经济学家们的集体误判事出有因,事实上,就在9天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华盛顿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行年会时的发言曾暗示,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年内中国不会加息。这导致不少新闻媒体甚至用“央行行长的耳光”的词句来说明这次加息的突然性。 

人们怀疑央行态度的“急转弯”与通货膨胀的风险有关。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是极少数“踩对点”的经济学家。他兴致勃勃的把 9月30日,名为《加息惊雷或骤至》的报告重新发给客户和记者们。鲁政委指出,本次加息可能意味着两个问题,其一,9月份CPI再创新高了;其二,央行更为关注贷款的过快增长和资产的泡沫化压力。 

鲁政委观察到,在央行9月29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新闻稿”中,就把“管理通胀预期”提前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问题之前。 

这说明通胀风险迫在眉睫。 

而就在最近几个月里,老百姓可能对“通货膨胀来了”的说法已经深信不疑。包括煤、电、水、棉花、泡菜等等生活必需品价格飙升就在眼前。上证指数从7月初2300点开始反弹,而9月末至今的十个交易日里从2600点直冲3000点。 

有传言称早在9月上旬,央行曾经向管理层上报加息,不过未获批准。不过,十一前后各项“宏观紧缩政策”已经陆续离弦发射。 

9月29日,央行和银监会发布《完善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调节和引导住房需求政策细则》。10月11日,就在3季度信贷数据出台的前两天,央行提高6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对9月份信贷增速较高的银行提出警示。 

近期,还有消息称财政部、国税总局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启动了房产税相关行政规章和文件的会签工作,相关方案正在征取各部门意见,离正式下文已不远。 

“就在十一前后,管理层或许已经下了决心,紧缩政策已经开始出鞘.这不仅是针对个别商品的涨价问题,而是为了防止整个经济出现过热局面。这对于下一个五年计划有一个什么样的开局至关重要。”一位业内人士称。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