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江凌:东莞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订阅
2009-06-14
程明霞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程明霞 江凌的名片上印着一个鲜艳的东莞市LOGO,下面写着“国际制造名城,会展休闲商都”。名片背面对应这句话的英文则是更简单的 “Manufacture&ExpoCity”(制造业与出口之城)。

制造业与出口成就了今日的东莞,但也正是因为制造业与出口,让东莞成为这场金融危机的重灾区。曾经如雪片般从海外飞向东莞的订单,自去年底开始陡然零落起来,让这座城市许多间繁忙了多年的工厂,开始变得无所事事。

江凌是这座城市的副市长。作为中共东莞市委常委、排名第二的副市长,江凌分管东莞的经贸、口岸、旅游、打私等事务。他说,在东莞,政府历来很少干预市场,但这场金融危机让东莞市政府和企业亲密起来,“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对市场进行适度的干预,我们认为是必要的。”

虽然遭遇出口困难,但江凌毫不含糊地说,东莞仍然着眼于制造业、坚持出口、坚定地抢占并抓牢欧美市场。

“金融危机对东莞最大的影响,并不是一些企业倒闭”

经济观察报:去年以来我们经常看到东莞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工厂窗户被愤怒的失业农民工砸碎的报道,那么东莞目前的状况怎样?

江凌:金融危机发生后,媒体对东莞有很多报道,这些报道让外界对东莞得出两个印象:第一,金融危机造成东莞大量企业倒闭,就是所谓的“倒闭潮”;第二,大量企业倒闭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劳资关系非常紧张,给东莞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

从东莞的实际情况来看,包括我掌握的整个广东省的信息,这两个印象都是不准确、不客观的。这些状况并非不存在,是存在的,但是因为媒体单一集中报道一些个案,就把个案放大成好像是东莞整体的状况了。

拿企业倒闭来说,过去十几年,东莞的出口企业每年都会有5%左右倒闭,同时也有超过5%的企业新建起来。目前东莞的出口型企业大约有15000家,去年倒闭的是860多家,比起2007年增加了70多家。

但是媒体在报道的时候,没有做这种对比,只说2008年东莞有近千家企业倒闭。这给人的印象是,金融危机造成东莞企业大量倒闭。还有个别在业界很有知名度的企业,其实是因为他们个人经营失误造成企业倒闭,但媒体有段时间集中报道,给外界的印象是金融危机造成东莞企业的危机。

客观地说,金融危机对东莞最大的影响,并不是一些企业倒闭,而是大量没有倒闭的企业面临订单和生产量大大减少的局面,这是最突出的问题。

从就业来看,从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东莞的就业岗位累计减少了60万个。东莞原来整个的用工数量是600万个,也就是减少了10%。根据我们的调查和统计数据,就业最困难的时候是在今年的2月下旬和3月上旬,当时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

但从4月开始,就业岗位就开始逐步回升了。到5月中旬,市场上的就业岗位基本保持这个局面,没有再减少。目前,因为金融危机失去工作回家的那些农民工,现在重返东莞的基本可以找到工作岗位。其中纺织行业的回暖最明显,一些纺织企业还出现了招工难的状况,难以找到熟练的车缝工。

至于你提到的,工人和企业主之间发生矛盾后采取的一些过激行为,其实一直都存在,它不是普遍现象,只是极个别的案例。金融危机对劳资关系的影响,并没有《劳动合同法》影响那么大,劳资关系最紧张的时候,是去年1月份 《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之后。2008年东莞市劳资纠纷的案件,比2007年同期上升了一倍。但是2009年以来,劳资纠纷案件已经大大减少了,2009年第一季度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20%,目前劳资关系比较稳定。

经济观察报:也就是说,你认为金融危机对东莞的影响并不大?

江凌:东莞是一个对外依存度非常高的制造业城市,东莞生产的产品主要用来出口,而且主要面向欧美市场,这两个市场占东莞出口产品总额的70%左右。所以这场金融危机,对东莞这种结构的经济体,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订单大幅减少,去年第四季度的订单比2007年同期减少了40%左右;第二就是企业借贷困难,现金流出现问题,流动资金压力很大。

但是危机发生后,东莞市政府的反应很迅速,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企业应对危机。其实在我们东莞,政府历来对市场的干预是比较少的。但我们认为,在目前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对市场进行适度的干预,支持企业度过危机,是有必要的。

通过政府一系列措施,现在看来,虽然金融危机对东莞的影响很明显,但东莞的状况总体还是比较好的。

“东莞的产业主体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影响”

经济观察报:东莞市政府出台的不少措施都是帮扶企业的,那么对工人,尤其是没有东莞户口的失业农民工,政府有没有什么帮扶措施?

江凌: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对危机的举措是全方位的。但我们认为,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稳定住,是一切的核心。只要企业稳定住了,其他的就业问题、社会问题等等,就更容易解决了。

当然,在金融危机蔓延的情况下,我们也感觉到,无论政府和企业做什么,就业岗位的大幅减少都是必然的,因为市场在持续萎缩,所以政府就必须有支持失业者的举措。

刚才说了,从去年第四季度金融危机开始,在东莞,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有60万人左右。这些人主要都是来自内地的农民工。应该说,这部分人离开企业,对东莞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东莞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区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批从东莞离开回到家乡的农民工,有很多在他们当地找到了工作。而对那些还没有和企业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因为工厂困难,没有活儿做的工人,我们鼓励企业要发给他们最低生活补助。我们也鼓励企业尽量以培训等方式,将工人留在企业,不让他们成为社会上的失业群体,增加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东莞不仅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滞留在东莞的情况,而且最近两个月还出现了部分企业招工困难的情况。我相信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逐步恢复和好转,有很多回到家乡、回流到内地的工人,会陆续回到东莞的工厂里工作的。

经济观察报:所以你对东莞度过这场危机很乐观?

江凌:对东莞的整体状况,我可以给你三个基本的判断:

首先,东莞的产业主体并没有因为这场危机受到根本性的影响。尽管很多企业受到了影响,但产业主体,特别是有实力的企业,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最令我们欣慰的就是,这场金融危机并没有造成东莞的大量企业倒闭。从倒闭企业数量来看,只占全部企业数量的5%多一些,跟往年的比例大体持平,没有太大差别。

其次,目前企业的心态,从去年第四季度的比较彷徨,比较不安,已经变得比较淡定,比较从容。现在企业普遍的看法是,如果甲型H1N1流感不在全球大蔓延,不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影响的话,我们基本可以下这样的判断:这场金融危机对东莞造成的影响,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从我的判断来看,这场金融危机虽然对东莞有一些负面影响,但也有非常积极的一面。而且这积极的一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清晰。东莞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们正处在一个结构需要调整、经济需要转型的关键时刻。金融危机客观上带来的行业洗牌,优胜劣汰,有利于东莞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所以说,对正在转型中的东莞来说,这场危机有很积极的作用。

“产业升级依然围绕制造业”

经济观察报:你的名片上印着东莞的LOGO和口号:“国际制造名城,会展休闲商都”,那你反复提到东莞的转型,是意味着这两句口号会改变呢,还是永远这样?

江凌: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们这两句话:“国际制造名城,商务休闲都市”,它既是东莞现在发展的基础,也是东莞未来的走向和基本的定位。

东莞是个制造业城市,但从目前的产业实力来看,我们觉得还算不上是一个“制造业名城”。因为我们现在拥有的,只是制造业这个链条上简单加工的工艺,从整个链条来说,有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再到营销,东莞目前还没有这个完整的产业链。所以我们下一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就是转型的方向,不是要放弃东莞作为一个制造业城市的定位,而是依然围绕制造业,把我们的制造业继续做大做强,同时,把与制造业相关的一些产业,比如会展业、物流业、专业设计等等都发展起来,更好地支持东莞的制造业。

经济观察报:前不久,广东省的官员亲自带队去周边省市推销 “广东制造”,帮广东的出口企业拓展国内市场。但东莞一家企业的老总却告诉我,他觉得欧美市场复苏只要一两年,但占领国内市场则需要五到八年。企业似乎对拓展国内市场不是很积极,而是更愿意坐等欧美市场复苏。你对此是什么态度?

江凌:我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欧美市场仍然是东莞企业最重要的市场。我们不仅不会放弃这两个市场,而且会继续不断提升我们在这两个市场的竞争力,尽量抢占东莞企业在这两个市场的份额。

但同时,我们也鼓励企业去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以及欧美之外的其他新兴市场。这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我们希望企业能分散市场风险,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不至于因为一个市场的萎缩,给企业造成致命的影响;其次,我们认为,在未来三五年,欧美市场要回到泡沫时代的那种消费水平,是比较困难的,那么东莞的企业最好能利用目前过剩的产能,来开拓其他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内陆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东莞企业需要转型,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品牌,从简单加工到研发设计销售一体化。而借助成长中的国内消费市场,来实现东莞企业的转型,我认为是个很好的渠道。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东莞企业拿欧美市场当“现实市场”,拿国内市场当“战略市场”。“战略市场”的涵义就是,你需要在这个市场做长期的打算,以后在这个市场获得丰厚的回报。

但我要强调,我们绝不是要把市场重心从欧美转到中国来,而是在不放弃欧美市场的同时,拓展国内市场。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