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王桂新:去留应是市场调节下的个人选择(1)

订阅
15:50
2010-02-22
陈哲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哲 上海新一轮户籍改革已实施近一年,经济观察报记者就上海户籍新政、户籍制度改革难点以及改革制约因素等问题专访了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王桂新。以下为专访内容。

“户籍制度改革不能再小修小补”

经济观察报:上海新一轮户籍改革已实施近一年,很多人以“破冰”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其意义,你如何看待?

王桂新:我不看好。去年搞的所谓“新一轮户籍改革”,可转户籍的居住证根本不包括主要面向农民工的临时居住证,所以这一改革对数百万农民工毫无意义。

就人才居住证来看,目前上海共有27万人申办了这类居住证,其中证满7年的约有3000人,而最后符合条件首批转户籍的只有29人。你看这些数据,这次“破冰”式户籍改革新政有多大意义?

我个人的看法,对这些人一开始就应该给他们户籍,根本不需要用“居住证”折腾他们7年。所以我说实施居住证的意义不大。如果再考虑这项新制度的设计和实施需要的成本,只能说它弊大于利。

经济观察报:上海官方对此户籍改革特点的概括是,由指标管理改为条件管理。

王桂新:用词不重要,关键是内容是什么,如何执行。可目前并没有数据说明这一改革使更多的符合某种条件的人口可以入迁上海,相反看起来对人口入迁的控制却像越来越严。这次新政的内容,条件非常苛刻,因此说所谓“由指标管理改为条件管理”不过是变了个说法而已。

我认为现在谈户籍制度改革,不能再小修小补、玩文字游戏,一定要横下一条心,从根本上对现有户籍制度进行改革。

“特大城市创新不足与户籍保护有关”

经济观察报:对一个城市,例如上海而言,如果不改革现有户籍政策会有什么后果?

王桂新:毫无疑问后果会很严重。对上海而言,不改革现有户籍制度虽然可以维持一时的社会稳定,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至少有两大问题:一是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活力。一般来说,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主要来自于城市以外的“外力”推动。所以城市要发展就要保持开放性,保持与外界的流动性。上海历史上是一个移民城市,移民是推动上海发展的基本动力。长期以来,上海、北京等一些特大城市,创新不足,发展乏力,未能很好地发挥一个大城市应有的作用,与其长期在户籍制度保护下形成的封闭、退化的人口有密切关系。

二是影响城市的社会稳定。虽然受户籍制度制约农村人口入迁城市,但得不到户籍的农村人口或农民工仍大量集聚到城市,像上海已集聚了六七百万农民工。这是城市化客观规律对现有户籍制度这一落后制度制约结果的矫正。如此巨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来到城市生活、工作,而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基本权益,由此造成了贫富两极化及低层居民的贫困化。这使现行户籍制度下享受不同权益的城乡两大人口集团的生存空间,已由分居城乡变为共居一城,社会更加不稳定。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