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旱情引发粮食涨价 权威部门判断称不必多虑(1)
降蕴彰
10:33
2010-03-21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降蕴彰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2月份CPI数据,同比上涨2.7%,逼近政府3%的全年CPI调控指标,市场通胀预期进一步加剧。

粮价和CPI有着高度相关性,近期粮价的走势如何,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本报记者从国家粮食局、发改委等部门获得的信息来看,短期国内粮价上涨的压力不大,持续至今的“西南干旱”也不会推高粮价。

库存充裕

国际谷物理事会的预测,2009年-2010年全球谷物总产量约为17.48亿吨,比上年度减少4400万吨。除了小麦库存量稍有回升之外,全球粮食库存从上年最低点继续下降,其中稻米库存量减少了450万吨,玉米库存量减少了240万吨。

在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由于生物燃料产业的过热,玉米库存消费比创下自1995年以来的最低。

随着国际粮价的持续走高,不少业内人士担忧,通过国际贸易渠道的传导,将对我国的粮食价格带来负面的影响。

针对上述担忧,接受本报采访的一位国家粮食局官员表示,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国内粮价短期内不会受到国际粮价上涨的影响。

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6年粮食增产,从2007~2009年,更是实现连续3年超万亿斤,粮食供给形势大为改善。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仅仅在2009年,国有企业粮食收储就达到3000多亿斤,社会收储达到5600亿斤。

从国内粮食库存来看,稻谷的供求趋于平衡,玉米和小麦则是供大于求;从粮食库存消费比来看,2009年我国这一指标超过40%,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线水平。而且,在粮食库存,小麦和稻谷等主粮所占的库存比例比较大。

虽然大豆产需的缺口较大,但上述国家粮食局官员透露,目前国家掌握的油脂油料库存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多,调控的物质基础仍然比较雄厚。“我国粮食库存结构合理,分布也较为均衡,半年乃至一年之内,国内粮价必定不受国际影响,不会出现持续大幅度上涨。”

小幅波动

与国际粮价大幅度波动不同,近年来,中国粮食价格进入小幅上涨的通道。特别是从去年冬季以来,国内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价格走高比较明显。

在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从稻谷去年上市到今年2月,大米加工企业收购三等稻谷到厂价每斤上涨了2-7分;春节期间,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大米价格都有所上升。小麦和玉米价格也有一定的提高。目前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粮价基本和2月持平。

对于水稻和小麦等主粮价格的走高,前述国家粮食局官员解释称,从国家层面而言,最近几次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国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实行临时收储政策等综合措施作用的结果。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分析师李喜贵表示,2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 《关于提高2010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这对近期大米价格上涨起了推助作用。

李喜贵说,对于城市大部分消费者而言,粮食支出占其收入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对于农民而言,粮食收入却占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这种上升既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其种粮收入,也不会对居民生活和物价总水平造成太大影响。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