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前来旅游的人也多了,他拉一次3块钱,一天下来也能挣上7、80块,刨去吃饭和管理费,一天还能结余5、60,他对此很满足:“比在家种田还是强很多嘛,你说是不是?”他笑着问。
花店老板娘徐文艳
在汶川,无论是在震前的老县城,还是现在修葺一新的新县城,徐文艳的“杨柳花庄”都是一道风景。
徐文艳是第一个在县城开花店的人,算上地震这两年,她已经在这里卖了整整10年的花。这家位于汶川县城东街的鲜花店,店面并不大,摆放的鲜花种类无非是康乃馨、玫瑰和百合等常见的品种,余下的就是一些发财树之类的盆装花木。
地震的时候,她门面房所在的这栋楼竟然在剧烈的摇晃之后,除了门窗的玻璃洒了一地和架子上的盆花掉了下来之外,其他都完好无损,这简直是个奇迹。
由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惊吓,加上对将来的情势无法作出判断,地震之后,徐文艳还是将花店的门关掉了,并想方设法回到了她在都江堰的家里,和家人一起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光。
2008年11月,就在地震半年后,徐文艳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回到汶川,重新打开了花店的门,尽管当时的交通还并不是很通畅,各种各样的鲜花还是通过各种渠道摆到了徐文艳的杨柳花庄,这也为地震之后一片萧条的小县城带来了勃勃生机。以至于后来每一个来到汶川县城的外来者,都忍不住在她的花店门口停下来拍照,还有感慨。
徐文艳自己并没有觉得她的花店会是什么风景,于她而言,这个花店是她近十年经营的心血,可不能因为地震就这样没有了,“挣的不多,但还是要靠它搞生活嘛。”
花店再开张以后,由于那时的县城依然人心不定,加上余震不断,县城的街上几乎没有什么人,花店的生意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没有生意的时候,徐文艳就泡一壶茶,在店门口做起手绣来。
将手绣的布摊开在又作收银的桌面上,安安静静地挑着手中五颜六色的绣线,生意不好的时候,每天都能绣出一块来,手绣上的内容几乎全是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还有可爱的孩童笑脸,“看着这些东西都是自己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心里还是很开心,日子不就是这样过嘛。”
记者要了一盆小仙人掌,标价30。就在记者掏钱的时候,徐文艳说,“给20块钱吧,你们这么大老远的跑来买我的花,感谢了。”她一边说着,一边熟练的把装仙人掌的盆里的干土倒出来,顺手从另外一个袋子里装出一把黑土,然后再将这些干土铺盖在黑土之上。这样并没有完,她又转身到花店里面去找出一个袋子,里面装满了天蓝色的小石子,一边用询问的语气说“铺上这个小石子,是不是更好看了。”
前后不到三分钟,她将重新包装好的仙人掌递到记者的手上,笑着说:“欢迎你来汶川,希望你下次来的时候,我们这里会更加漂亮。”
映秀新生代
映秀镇居民老穆抱着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大口的亲着孩子粉嫩的小脸,一边泪流满面,而前来医院表示祝贺他的几个兄弟们也抱在一起放声痛哭,哭完之后又开怀大笑,“老穆,你儿子回来了,我们的儿子回来了。”
段时间来,这样的场景在震中映秀多次上演着。大家都几乎用同样的方式迎接着这批被称作“映秀新生代”的幼小生命。
映秀镇卫生院院长崔彬说,地震两年来,已经有100多新生儿在震后出生,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失去孩子之后生的第二胎。
曾经的映秀小学的原址上,一根孤立的旗杆和一面红旗在向来人提示,这里曾经是映秀最有生机的地方。地震那天,学校里近500名孩子,活着跑出来的不到100人。
老穆的几个好朋友里,只有一个人的孩子幸运地在被埋了三天之后,活着被挖出来了,其余的全部遇难。朋友当时就抱着老穆等人大声痛哭,并当着其他所有的人面说,“今后,我的儿子就是你们的儿子了。”
丧子之痛曾经折磨得老穆夫妇终日以泪洗面,常常抱着儿子的照片发呆。但日历在往前翻着,灾难也过去了,生活还得要继续。在得知政府专门出台政策,允许那些失去孩子的家庭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再生一胎的时候,丧子之痛的老穆和妻子当即决定再生一个,他的决定也得到了所有好朋友的支持,大家都表示,无论是谁家的,生下来之后大家一起养,“都是咱自己的儿子。”
刚刚得子的老穆说“这两年,我们其实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造人了,好在苍天开眼,让我又有了儿子,这是命运对我们的额外眷顾啊,我们一定要好好的活着,好好的培养他。”
因为映秀镇的居民安置房还在构建当中,老穆现在还只能在都江堰租房子住,孩子出生以后,他又向朋友借钱买了一辆小车,在映秀镇上开起了出租。现在的他不仅拉客,还当起了免费导游。在老穆看来,将来映秀肯定要成为旅游景区,出租车的生意肯定会比较好做,“所以我算是早早就做起准备,以图将来能发展好点吧。”
- 审计署:移送4起汶川灾后重建违法案件线索 05-12
- 汶川地震周年祭 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