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传病毒或为新型布尼亚病毒 目前暂无特效药(1)
田鹏
2010-09-15 16:54
订阅
 1  |  2  |  3 

经济观察网 特约记者 田鹏 河南蜱虫叮咬事件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HGA)首次为普罗大众知晓,旋即又引入了新术语——“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new Bunia virus)”。近日,河南的疾控官员对媒体透露,从患者体内分离出了布尼亚病毒,随后此说法得到了多位参与蜱虫事件调查工作的专家的证实。但“新型布尼亚病毒”是否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还有诸多疑点。有专家表示,目前暂无治疗这种新型病毒的特效药。

2007年5月,河南省信阳市报告首例被蜱虫叮咬后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例。随后的几年里,河南省多个地区相继发现并报告此病例。起初有关方面对该病例的命名为疑似无形体病,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许汴利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透露,实际上,今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在河南省部分地区已经发现布尼亚病毒感染,其传播媒介可能为蜱。 

据河南省卫生厅9月9日的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经过国家、省级疾控机构的共同努力,重点发现并证实可能同样引起临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的一种布尼亚病毒。为扩大监测视野,及时发现可疑病例,2010年5月卫生部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临床等有关专家编写印发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试行)》。”

由此可见,“新型布尼亚病毒”早在5月就已发现,但相关的消息直到近日才经媒体广为流传。 

病毒还是细菌? 

目前,“新型布尼亚病毒”是否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还有诸多疑点。许汴利曾表示:“我们从2007年就开始监测,开始时考虑到无形体,目前从患者的血清中分离的无形体很少,不敏感,病毒的阳性率很高。但是在治疗上,这个病对四环素类药物又很敏感,所以,目前疑惑很多。”

据2008年2月卫生部发布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下称《技术指南》)中规定,对于无形体感染,主要应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强力霉素、四环素。 

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科副教授揭盛华,坚持认为此次蜱虫事件的罪魁祸首是“无形体”。他所在的医院收治过60多名此类患者。他给出了两方面的依据证明其观点,一是,病人的白细胞降得很低,这与病毒性出血热的症状相反;二是,四环素和强力霉素对病人有效,也证明致病原因是无形体。

卫生部赴河南专家组成员、北大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则称,可初步判定,此前河南的“蜱虫叮咬致死”患者,至少有部分并非死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但无形体病感染目前也无法被完全排除。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