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打造100个试点 社科院推动城乡一体化研究
刘金松
2010-12-28 07:58
订阅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金松 12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主办的“全国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暨城乡发展项目办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就未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十二五”期间的一个艰巨任务,就是要在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前提下,消除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地区差异和贫富鸿沟。

在他看来,“十二五”期间中国整体城市化水平必将超过50%,这就意味着中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绝对意义上的城市反哺农村、城乡统筹同步发展的历史性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乡镇的地位将显得举足轻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将进入攻坚阶段。

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张虎林则从“三农”角度谈了对加大农村建设力度的看法。在其看来,解决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措施已经非常透彻、齐备,关键在贯彻、在投入。

对农业投入不足的影响已经开始向城市扩散,张虎林认为,目前的高菜价,就说明农业生产已经开始出现问题,如果说大量的蔬菜供应给城市,价格自然就下来了。

张虎林警告说,在未来的农业投入上必须具有前瞻性、预见性,不能再像以往那样“有钱买棺材、没钱治病”,往往是等出现灾害、出现问题,才加大投入。张虎林认为,为了防止灾害,可以提前投入,提前投入了就不用买棺材。

社科院副研究员陈洪波则建议,将低碳理念引入城乡一体化建设。在目前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城市和农村都面临着大转型、大调整,也就是说是一个大拆、大建的年代。在这样一个大拆大建的关键时期,如果引入一个低碳发展理念的话,从低碳角度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协调发展的话,我们认为是很有意义的。

首先是在2005年的基础上,2020年将争取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40%-45%的目标,有可能会成为“十二五”乃至“十三五”的约束性指标。所以当我们考虑城乡统筹发展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应对气侯变化是大势所趋,是国际的趋势和国内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城乡一体化的时候,不能忽略气侯变化。

其次是要避免碳锁定效应。一旦基础设施建成,若干年都会用这个基础设施,如果这个基础设施是一个高耗能、高排放的,以后几十年你都会沿着高耗能、高排放的路径往下走。

会议期间,还宣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城乡发展项目办公室”的成立,并计划在2011年至2013年投入配套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打造100个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示范基地。

据介绍,该系列研究将按照“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依据“课题”研究理论成果和科研成果在不同地区的县域试点实践,研究示范“一个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实现“两个创新”(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理论体系创新、支农惠农的政策法规体系创新),推进“三个体制”(国家惠农投资体制、科技支农服务体制、村镇组织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解决“四缺”(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市场)难题,培育“五个体系”(支撑区域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保障服务体系、适应农村多种资金需求的市场化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农村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建立信息化市场网络流通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在进度安排上,将用三年时间对全国100个县进行子课题实证研究试点,完成并提交初步理论研究报告。城乡发展项目办公室主任辛肖寒表示,项目办还将成立“中国城乡建设投资管理中心”、“城乡建设投资控股公司”,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