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政府称,事实上这200亿的投资98%以上都是用于完善首义广场等基础设施和周边旧城改造。以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为契机,另一项重大的数百亿的城市建设投资,也正在武汉三镇展开。
日均2亿元的城建
这项城市建设的投资2009年开始已经高达520亿元。最近召开的武汉市建投会透露的信息显示,2011年,武汉市计划投资725.82亿元用于城建,平均每天投资约2亿元,其中八成用于交通建设,成为武汉历史上投资额最高、建设项目最多的年份。
与北京、上海一样,武汉也在经历着城市发展的阵痛。
2007年,武汉市启动“大建设战役”;2008年,一场遍及全城的“路网革命”打响。5000多个工地同时开工,轰鸣喧嚣,尘土飞扬,武汉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工地。原本城建历史欠账较多的武汉,不得不付出全城拥堵的代价。
武汉市建筑管理办公室张建松科长告诉本报记者,10年前,武汉的城市建设年投资总额仅约10亿元,而今的投资额已超数十倍。超过200家的建筑企业来到武汉参加建设,这一数据也是10年前的10倍。
不过,2011年开始,这场席卷全城的“路网革命”将日见成效。2010年底,让武汉人等了22年的武汉三环全线通车。据称,这一项目路、桥各项投资超过215亿元,这样的投资力度在武汉城建项目上十分少见。
在大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地标性建筑的打造也成为武汉重返一线城市的重要砝码。2010年12月底,325米的武汉乃至华中“第一高楼”——中国民生银行大厦投入使用。而5年之后,总投资约300亿元,设计高度606米的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将成为仅次于阿联酋迪拜塔和上海中心大厦的中国第二、世界第三高楼。
武汉辛亥革命纪念碑的设计者、北京XD建筑设计咨询公司主设计师徐东昕对本报记者说,作为一个未来的设计,辛亥革命纪念碑抒发的就是复兴武汉的愿景。在他看来,不管是纪念碑还是世界第三高楼,都将承载未来武汉发展的竞争力。
在徐东昕的理念里,地标性建筑并非民众眼中所谓的形象工程,而是打造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他曾研究过世界千万人口大都市中地标性建筑和城市GDP增长的关系。他发现,每一次地标性建筑的出现,都是GDP增长的重要节点。
他说,北京的几次高速发展历程,分别以国贸大楼、鸟巢、央视大楼为节点。上海借助世博会中中国馆的设计,广州借助亚运会“小蛮腰”的建成,都成为这些城市跨越台阶的风向标。“纪念碑、第三高楼就将是武汉未来的风向标。”徐东昕说。
大投资拉动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跨不过去的坎,这是包括武汉在内的所有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徐东昕说,地标性建筑除了拉高一个城市市民的审美水平,其背后所隐藏的“隐性利益”,更会给一个城市复兴带来能量化的意义。
重返一线还缺什么
在谈到“十二五”的目标时,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说,必须创新发展观念,瞄准更高的目标,才能巩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他称,武汉有基础、有条件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我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信心十足。”
- 火速联合4小股东 武汉国资系重夺鄂武商大股东宝座 2011-04-15
- 股权之争延续 银泰系增持鄂武商330万股 2011-04-14
- 联盟武开投 武汉国资系夺回鄂武商控制权 2011-04-11
- 武汉部署“治庸计划” 专治官员“庸、懒、散” 2011-04-11
- 一线城市土地市场清冷 谁还在拿地? 201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