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日资企业解困 东莞出台19条支援措施
杨兴云
2011-04-12 17:46
订阅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杨兴云 日前,在广东省东莞市政府举行“支援日资企业现场办公会”上,出台19条支援日资企业新政策——《支援企业应对日本“3?11”地震影响稳定生产经营若干阶段性措施》,并从即日起实施。新政策内容涉及日企货物进出口报关、货物检验检疫及企业生产用电、企业增资扩产审批、融资扶持、用工增减等方面,此举将使在东莞投资的400多家日资企业受益。

东莞市长李毓全,副市长江凌,以及日本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田尻和宏、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广州代表处所长横田光弘等出席现场办公会,近200名东莞日资企业代表参会。

据悉,日本地震后,东莞市政府十分关注日企及受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在日本发生地震的次日,东莞政府便组织多部门成立联合应急小组,开设绿色通道保障日资企业货物运输通畅。

目前,东莞已对473家日资企业进行走访调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并联合海关、检验检疫局、供电局及外经办等多部门举行现场办公会,与日企业主当面交流协商。

本贸易振兴机构广州代表处所长横田光弘称,过去极富优势的日本“零库存”模式,对汽车、手机两大产业影响较大。

横田光弘介绍,东莞现有的日资企业大部分为加工厂,面临困难主要集中在原材料断供或库存不足,订单下降或中断,工厂产能下降引发员工裁减。

此外,亦有部分企业因总部受损严重,东莞工厂或需承担更多产能,企业需增资扩产及招工,而且企业生产的核心部件需要从日本进口。针对当下日本核辐射引发内地多个省市对日本进口货物检验检疫趋向更加严厉,日企盼望政府能联系海关简化货物进出口审批程序。

横田光弘举例称,组装一辆汽车至少3万个零部件,手机则要2000个零部件。越高档的产品使用零部件越多。特别是,汽车的电子零部件相对要多,使用的材料多是特殊材料,能够生产的厂家相对较少。

“日本产业的竞争力是零部件零库存,就是只生产需要的零部件。”横田光弘说,这一模式恰恰使得现在的形势更为紧张。一般零部件使用海运的方式运输,运输时间为半个月至1个月。3月11日之后没有装船的零部件,如果没有库存将影响生产,对此企业很担心。

“诸多问题叠加,日本经济复兴会面临更困难更深刻的问题。” 横田光弘表示,目前,使用日企零部件不只是日本企业,也有欧美、台港企业,因此东莞作为世界工厂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不同的企业困难不一样,例如有的日企受到的影响是订单减少,有的则是增加在中国大陆包括东莞在内的投资,以弥补在日本工厂的损失。”日本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田尻和宏发言称。

东莞外经贸局长黄冠球表示,东莞已协调包括黄埔海关在内的多个部门为助日企纾困开辟绿色通道,并制定具体的帮扶实施政策,企业审批程序简化,企业报税退税可享当月申报当月退税等便利;对工厂产能下降需停工停产或裁减员工,企业可向劳动部门报批,同时与员工协商更改合同,以免发生用工纠纷;海关部门及检验检疫局对从日本进口的货物检测仍施行以往的标准,不做更严要求。

黄冠球表示,应急性“19条”属于阶段性支援措施,政策措施有效期至2011年12月31日。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