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免税:谁是下一个?
叶静宇
2011-05-30 07:23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叶静宇 自海南实施离境退税和离岛免税政策后,全国多个省市纷纷欲争下一个免税、退税政策落地。

上海为将该市打造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已将“离境退税”列入“十二五”商业发展规划,目前正在研究申请购物免税退税试点,或将选择机场或上海迪士尼周边地区开设免税店,或开设定点退税商店。

浙江舟山则借助今年通过国务院批准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积极争取旅游开放政策,包括将在朱家尖舟山群岛国际邮轮码头(对台直航客运站)、普陀山机场和小洋山国际航运中心等地设立免税商店,在朱家尖建立包括码头、仓库、交易区三合一的舟山保税旅游小商品交易区或对台商品交易区,尝试施行国际游客购物离岛退税政策。

此外,广东的珠海横琴、深圳前海也设想将澳门、香港的免税政策延伸到自家门口。

海南模式能否在内地得到“复制”?

上海:先争取“离境退税”

根据今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制定的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第3个“三年计划”,浦东将“探索入境旅游相关机制创新。争取出入境等部门支持,探索适当延长境外游客落地签证时间,离境退税等旅游购物政策”。

这一计划也得到了上海市旅游局的响应。上海市旅游局局长道书明上个月曾透露,上海有意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拟效仿海南离岛免税和离境退税,在浦东某一个度假区引入“免税概念”。

据悉,上海曾于2005年争取过离境退税政策,其时,浦东将入境游客购物实行减免退税政策纳入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向国务院上报申请,但当时未能获批。今年,“离境退税”再次被写入浦东综改内容。与此同时,同时正式被列入上海“十二五”商业发展规划。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一项数据表明,2009年上海国内旅游者人均旅游消费支出为1548元,其中购物只占38.5%,而国外游客的购物比重则更少。与发达国家购物消费占旅游总支出的70%相比,上海在购物方面还处于明显的劣势。

中国国旅在为海南实施离境退税所做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长期来看,离境退税政策的实行,有望使境外旅客在海南的购物消费占旅游支出之比从20%提高至40%。

这成为上海力推离境退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上海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有关离境退税的方案,上海还未向商务部提交正式申请,所以现在谈论“何时在沪实施”还为时尚早。有专家认为,上海即便获批进行离境退税,也不会在全市范围内推行,而会选择在一些大商场内开出免税店,或是开设定点退税商店,境外游客在这些商店内购物在离境时可享受退税优惠。

据了解,作为第一步,浦东将与中国免税品(集团)直接接洽,争取在浦东开出免税店以及回国人员免税店等。其中,免税店未来主要可能采取类似于DFS的免税店,这类商店位于市内。

此外,浦东方面还将逐步研究“有浦东特色的、有条件地对国内消费者开放的免税政策的可行性”。

舟山:离岛免税有力角逐者

但是,仍有不少专家指出,外国游客的购买力可能远不及国内游客,针对国人的“离岛免税”比“离境免税”能更有效地刺激消费。

浦东新区商务委有关人士坦言,像海南的离岛免税这样的政策在浦东推广估计有难度。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分析,就目前来看,上海先试点离境退税的后遗症会少一点,离“沪”免税的条件还不成熟。

其所指的“后遗症”,主要指“提货条款”的设定上。“离‘沪’退税尽管呼声很高,但估计一开始很难推出。”齐晓斋表示,海南是一个岛,出入旅客基本采取乘飞机的方式,提货的地方设在机场就行。但是上海的交通四通八达,离沪人员可以乘高铁、飞机,甚至大巴、私家车,提货点如何设置?离“沪”的凭据又是什么?机票、车票、还是高速收费单?如果在店里直接退税,又很可能导致黄牛猖獗,违背了免税退税政策的初衷。

因此,具有海岛区位优势的浙江舟山,被认为是争取离岛免税政策的有力角逐者。

据了解,舟山去年被列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后又被浙江省列为“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在近期公布的《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到有意争取相关购物免税退税的试点。

这些有意争取的旅游开放政策包括在朱家尖舟山群岛国际邮轮码头(对台直航客运站)、普陀山机场和小洋山国际航运中心附近等地设立免税商店,在朱家尖建立包括码头、仓库、交易区三合一的舟山保税旅游小商品交易区或对台商品交易区,按国际惯例选择合适区域尝试实行国际游客购物离岛退税政策。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舟山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处于起步阶段,争取离岛免税政策还为时尚早。

浦东新区商务委副主任陈中茂告诉记者,针对国内居民,主要考虑在开设补购店方面有所突破。

目前,上海地区仅有一家上海中服出国人员服务中心免税商场。根据相关政策,回国半年内的中国公民,可在该免税商场补购一定限额、数量的免税商品。

但开业10年来,上海中服免税商场的经营始终比较惨淡。

在上海中服出国人员服务中心总经理助理陈平看来,货源是造成经营困局的一个因素,但主要是政策问题。“免税行业政策性很强。我们店受政策限制,近年来很难上一个台阶。”陈平表示,目前海关对于免税商品的最高限额为5000元人民币,超过就要加税。普通消费者或许还能以自带的方式从国外带回超过限额的商品,但是作为经营者,就肯定不能踩红线。“比如手表,超过5000元的手表,我们进货了也要加税,价格没有优势就没有销路。”

由于政策限制,中服免税商场只能将市场局限于“补购”,“很多出国的人都会买进口巧克力、香水回来送人,但这些东西很占行李箱地方,又容易打碎,不如在中服购买。”

其实从2008年开始,就不断有区县找到中服免税,希望把免税店开到他们的区内,目的显然是为了通过免税店来提高区内商业的品质。后来随着一些区对免税的概念更加清晰,就有政府相关负责人提出希望搭建一个平台,将针对出境人员免税购物的“中免”和针对归国人员的“中服”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免税区域”,政策上的协调由政府出面完成。

陈平表示,这些年中服一直在为政策突破而努力,现在有了一个积极的信号,上海如启动购物免税退税试点,对沪上免税企业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机遇。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