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日短片启动气候大会 高出席率刺激碳排放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斌 哥本哈根时间12月7日上午11点50分,联合国世界气候大会正式在贝拉中心(Bella center)开幕。
主办单位以一部描绘全球变暖、末日景象的短片拉开两周大会的帷幕,提醒各国代表这次会议是化解全球暖化灾难的最后契机,若不急谋对策,短片里的噩梦可能变成现实。
丹麦导演摄制的四分钟短片《请拯救地球》与杰克逊的《Heal the World》的MTV有异曲同工之处,人类目前的“不作为”无异于正在经历一场战争,其破坏性令人震撼。短片中“小女孩的家园变成荒漠,努力奔跑却无处可逃。”
短片播放完毕后,肃穆的歌曲《所有生命都是你的人生》在场内响起。
出任本届峰会主席的丹麦气候和能源大臣康妮·赫泽高女士发出了“Let’s get done! Let’s get done now!”(现在就行动!)的呼吁之后,各国集团代表轮流陈述自己的观点,硝烟乍起。
目标的差距
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伞形国家(“伞形国家”指欧盟之外的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从地图上看,这些国家的连线很像一把伞。)提出:“各个国家都应该在此承诺各自的减排目标,并且进行MRV(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减排原则)。”
这一提议被非洲集团所反对,其代表阿尔及利亚在发言中表示:“关于MRV,我们担忧发达国家的意图,里面包括一些政治意图。”非洲集团代表发言时明显有些激动。
哥本哈根会之前中国发改委气候变化司的处长李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和减排政策进行MRV是不符合《京都议定书》协议的,中国坚决反对。”
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77国集团和中国与“伞形国家”的另一个冲突是,伞形国家提出从新建立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体系。
“这是将《京都议定书》空壳化”,这一观点得到了非洲集团的支持,阿尔及利亚代表其集团发言时表示“我们不能重新谈判,大家更不能在《京都议定书》与巴厘行动中挑挑捡捡。非洲集团不会在《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做退让,《公约》不能被破坏,《京都议定书》必须存在。”
欧盟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介于模糊状态,目前向伞形国家倾斜。而瑞典在代表欧盟发言时表示:“各个国家都应该有量化的减排目标,甚至包括国际航空和海运行业的目标。”《京都议定书》中关于发展中国家是没有具体量化减排义务的规定,这势必会遭到发展中国家的反对。
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关注的重点,发达国家的发言中的承诺显然与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不匹配。
气候大会“增加”排放量?
据悉,本届气候峰会参加人数将创下历史之最。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新闻处发放的紧急通知显示,只能容纳一万五千人的贝拉中心在开幕式当天,竟“被迫”接待三万四千人的入场要求,早已不堪重负。会议主办方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限制入场人数。
除了19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和首领,约5000媒体工作者以外,非政府组织和绿色行动的各路人也都汇集到了哥本哈根,从7日至18日期间,这里将是世界的目光都将聚焦在此。
据悉,租借轿车的生意,正因这个为全球降温的会议而在“升温”。有媒体报道称,会议期间,将会有超过1200辆豪华轿车行驶在哥本哈根的街头,附近机场也将在高峰期迎来140多架私人飞机。
有非正式统计数据称,和会议宗旨有点背道而驰的是,两周的大会期间,在哥本哈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或将达到4.1万吨,这相等于英国一个十几万人口的城市同期的排放量。

- · 下一站:墨西哥城――那些哥本哈根教会我们的 | 2010-02-23
- · 谁签订?谁放弃?新争吵即将开始 | 2010-02-03
- ·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见闻 | 2010-02-01
- ·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见闻 | 2010-01-29
- ·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见闻(1) | 201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