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巴菲特与理解中国富豪
黄利明
2010-09-29 09:58
订阅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黄利明  9月29日晚,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的慈善晚宴将正式开席。这只是巴比中国之行的一小部分,但由于股神和全球首富的身份,以及牵涉慈善,更牵涉中国富豪惧怕劝捐,而备受国人关注。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是值得学习的,无论是在投资才能、建立商业帝国还是慈善。但,巴比中国之行的慈善晚宴,注定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我们需要理解和看到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才刚刚过去30年,中国富豪创立的财富帝国也远不超过30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富豪阶层出现不过一二十年,跟国外比还太年轻。

在现实阶段,中国人依然在将追寻财富作为第一要务,还远没享受够财富带来的高雅生活,抑或真正拥有财富的安全感——手里的钱都还没捂热。另一方面,对慈善的政策支持和管理上,并未建立有效的渠道和制度,从而束缚了富人们参与的空间。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就曾指出,阻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因素有:慈善消费偏好缺失;政府干预过多扭曲捐赠行为;税收减免制度普法不足,适用条款过于严格;公益组织发展不足;慈善文化范围不佳等等。

一位国内基金会的朋友向笔者介绍,“恐捐”不是中国特殊的现象,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普遍存在。

另据笔者了解,美国的基金会组织曾做过统计,除了类似盖茨这种大型基金会,一些中小基金会,刚成立的时候并没有多少资产。但随着慢慢发展,企业家会定期捐钱,资产也越来越多。突然有一年某个基金会的资产规模出现一个高峰,结果显示,高峰这一年往往是企业家去世的那一年。换句话说,企业家年龄越大,一般捐的越多。

因此,这位基金会的朋友认为,中国的年轻企业家就应该做好企业,如果过多地把心思花在其他方面,结果企业没弄好,员工、合作伙伴、股东甚至客户对你都有意见——这就不好说他们是做了善事还是没做善事。

我们支持、尊重、赞许企业家的任何慈善,但我想这是在企业家把经营企业的第一任务做好的基础上。特别是年轻的企业家,我们没有必要去太苛求他们。当然我们需要像巴菲特、比尔盖茨这样的榜样,为中国富豪传递慈善的理念,让他们最终能愿意投入慈善。

因此,对于中国富豪的恐捐,我们更需要的是包容和理解,而不需要“严于律人,宽于律己”,甚至对慈善者吹毛求疵。我们需要的是尊重慈善行为、甚至有些许的慈善作秀,只要他们赋予的慈善大于他所获得的回报,都应该获得支持和赞许的目光。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