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保增长“国进民退” 4万亿不应遗忘民企(1)
1 | 2 |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毕强 政府的4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忽视了对私营经济的救助,这不利于保增长、促就业和社会稳定。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中国的就业和竞争力等,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没有民营企业的竞争是不能持续的,应该出台一些补充的政策帮助私营部门渡过难关,并对国有企业的行业垄断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改革。
庄健曾就职于中国国家统计局,他是亚行3月31日发布的年度经济预测报告——《2009 亚洲发展展望》,中国部分的主要撰写者。本报记者于近日对庄健进行了采访。
以下为访谈内容:
经济观察网:政府保增长的4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大部分都投向了国有企业。这是否会导致本来就很脆弱的私营部门越来越弱势?
庄健:有这种可能和风险。中长期还要看有关政策的变化。政府短期一两年内的政策目标还是在保增长和促就业上,但是形势一旦有了明显的改善,就应该对推进市场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这个中长期的政策目标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金。这对中小私营企业的发展会有所促进。
现在政府也在做一些工作,如成立专门的财政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给予一些优惠等等。但这些显然比起四万亿投资来说,还不够有力,还需要加强。政府在保增长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短期和中长期目标的衔接。当前保增长的措施,可能会在某些细节上延缓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但是不能和中长期的调整有非常大的冲突,或者明显逆调整的措施。
经济观察网:在应对金融危机所做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真正需要救助的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并没有得到帮助?
庄健:这种情况在短期内确实是这样的。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倒闭的企业大多为民营中小企业。在政府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中,针对中小企业的并不多,一些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如给中小企业的贷款落实情况也不是很好。
在两三年经济回暖之后,当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再次关注中长期发展的时候,绝对离不开中小企业。因为中国的就业和竞争力等,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没有民营企业的竞争是不能持续的。改革开放的方向是不会逆转的,不搞保护主义,坚持开放是大的趋势。只要这个大方向不变,中长期还是要重新关注中小企业的。
但这要看具体实施政策的人要怎样把握,中央政府的力量确实比较大,但近一二十年来地方政府的权利和灵活性都变得更大。宏观调控的短期和长期的目标确实会有一定的冲突,但是如果眼光放长远一些,就不得不去注意中小企业。
1 | 2 |

- · 4万亿投资对国企、民企应一视同仁 | 04-03
- · 民营企业应该分享4万亿投资 | 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