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预测】3月CPI料升2.5%,负利率来临
邓美玲 廖颖 韦承武
12:57
2010-04-09
订阅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邓美玲 廖颖 韦承武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信息发布日程,3月份以及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将在本月15日左右公布。2月份由于季节性因素和基期因素的影响,物价指数出现上扬,加之西南地区旱情持续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季节性因素消除之后,3月份的物价走势将会如何?未来物价又将走向何方?备受人们瞩目。 

作为另一个重要物价指数,专家和诸多预测机构都认为,3月份PPI将继续上行,近期升速继续加大的可能性很大。从已经公布的3月份PMI中购进价格指数来看,该指数自去年11月份以来已连续5个月保持在60%以上,最近又见明显攀升。这一指数与PPI关系密切,由此也可以看出,PPI仍有可能保持上涨的势头。 

此次接受经济观察网访问的16家机构对3月CPI数据的预测中值为2.55%,PPI数据的预测中值为6.25%。 

CPI涨幅暂缓未来还将上行 

3月CPI通胀率将低于2月份,反映了春节过后价格回落的一般规律。备受关注的西南干旱尚未明显影响全国的粮食价格以及居民消费价格。 

交通银行的唐建伟详细分析了食品价格的情况,据农业部发布的监测数据,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定基指数由2010年2月份的172.1下降为2010年3月份的168.7(以2000年为100)。“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定基指数由1月份的172.9下降为3月份的168.9(以2000年为100)。

据此测算,2010年3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下降1.5个百分点。另根据商务部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走势看,商务部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在3月份的四个星期出现持续小幅回落,交通银行以商务部的监测结果测算表明3月份食用农产品价格环比下降1个百分点。

因此,交通银行预计3月份CPI同比涨幅与2月份相比将出现小幅回落,但仍维持在一年期存款利率水平之上。近期西南地区的干旱可能推升国内粮食和部分食品的价格,增加短期内物价上涨的压力,因此,上半年物价上涨的趋势仍将延续。 

华泰联合的首席经济学家陆磊持相同观点。他表示春节以及恶劣天气对2 月份物价的影响,到3 月份将明显减弱。农业部及商务部的农产价格指数同比分别涨幅为5.4%与3.9%,故而食品价格有所回落。而其他项目,预计与2 月份差异不大,不过预期居住类价格仍将上升。 

虽然3月的CPI回落在预期之中,工商银行投行研究中心副处长史晨昱则担心伴随经济持续回升,总体看通胀风险有所加大。他认为首先今年的情况不同于2009 年,2010 年各月的翘尾贡献全部为正,全年向上拉动CPI 超过1 个百分点左右。进入3 月份以后,翘尾因素更为明显。这种现象对于食品CPI 尤为明显。 

其次,猪肉价格反弹压力明显。根据商务部3 月16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猪肉价格连降四周,下跌趋势明显。但猪肉价格已经回落至2007 年年初的低点,继续下行的空间不大,未来存在快速反弹的可能。另一方面,虽然短期内粮食价格短期大幅上行的可能性较小政府也不会容忍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粮价上升。但值得重视的是,西南旱情在一定程度上为输入型通胀充当了催化剂。CPI 和PPI 同时超过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负利率时代真正来临,预示后续调控仍会加压。 

PPI高烧难退通胀压力不减

自去年4月份以来,PPI已经连续11个月环比攀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势未变,而近期成品油价格再次上调的可能性很大,这将进一步拉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浦发银行资金总部分析师李治平表示,PPI指数3月份的季节性规律较强,历史环比都大幅高于2月份;商务部的生产资料价格数据显示2010年3月份的PPI涨幅有可能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从翘尾以及目前的生产资料价格变动情况看,2季度PPI将持续走高。

华泰联合的首席经济学家陆磊持相同观点,他表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于上升通道,CRB 指数3 月同比涨幅仍有27%。从国内情况看,商务部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近10%,这将导致PPI 的生产资料价格仍将以较快速度上升。而PPI 生活资料部分则保持相对平稳。

工商银行投行研究中心副处长史晨昱指出,中国等新兴国家需要在助推大宗商品的同时,也更易受其输入性通胀传导。PMI 采购指标已从上月的51.9%飙升至58.1%。3 月份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为65.1,比上月提升4 个百分点。

美国、欧洲的制造业产出正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以及日本或同意铁矿石价格上涨100%,预示着未来输入型通胀压力更明显。此外,西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水电的主力军。经济的快速回升给电力工业带来的刺激非常明显,累计用电量同比增速保持高位。由于水电受干旱影响而减发,火电近乎独享了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 “冰”“火”两重天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推动资产资源价格明显的升值预期。

瑞银经济学家汪涛则认为受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推动,PPI通胀率预计继续攀升。由信贷扩张和房价上涨带来的内在通胀压力并未减弱。 

 

 

附参与此项调查的分析师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姓名 

 机构 

 3月CPI、PPI 

数据预测值(同比增长) 

 史晨昱(投行研究中心副处长) 

杨爽(投行研究中心分析师) 

中国工商银行

CPI:2.4% 

PPI:6.2% 

 连  平(首席经济学家)
 仇高擎(高级金融分析师)
 唐建伟(高级宏观分析师) 

 交通银行 

CPI:2.6% 

PPI:6.2% 

 董先安(首席宏观分析师)    

 兴业证券 

CPI:3% 

PPI:7.1% 

李治平(资金总部分析师)
 李宪营(研究助理)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CPI:2.6% 

PPI:7.0% 

 宋宇(经济学家)    

 高盛高华  

CPI:2.6% 

PPI:7.0% 

 陆磊(首席经济学家)    

 华泰联合 

CPI:2.5% 

PPI:6.2% 

 徐彪(宏观策略分析师) 
 马强(宏观策略分析师)  

 招商银行  

CPI:1.0% 

PPI: 5.5% 

 鲁政委(资深经济学家)      
 肖丽(宏观经济研究员)  

 兴业银行 

CPI:2.3% 

PPI:6.4% 

 汪涛(经济学家)       

 瑞银证券 

CPI:2.3% 

PPI:6.0% 

 郝大明(宏观经济分析师)   

 银河证券 

CPI:2.4% 

PPI: 6.0% 

 刘启元(宏观分析师) 

 招商证券 

CPI:2.5% 

PPI:6.2% 

 陈兴动(首席经济师) 

 法国巴黎亚洲证券 

CPI:2.7% 

PPI:7.2% 

 赵庆明(高级研究员) 

 建设银行研究部 

CPI:2.6% 

PPI:6.2% 

 王虎(分析师) 

 国泰君安 

CPI:2.6% 

PPI:6.3% 

付雷(宏观经济研究员)
 曹阳(宏观经济研究员) 

 国金证券研究所 

CPI:2.4% 

PPI:6.5% 

 孙  亘(分析师) 

 万联证券 

CPI:2.7% 

PPI:6.4% 

 16机构预测数据中值:

CPI:2.55% 

PPI: 6.25%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