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书写快速成长的行业或者公司,或者颠覆性创新辈出的技术领域,必须面临巨大的风险。事情的重要性和意义通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得以验证,而往往文章还未落笔,行业格局可能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者全新的革命性技术已经崭露头角。
被标榜为“革命性”的技术太多,且大多昙花一现,以致关注硅谷的人们对革命性这个词已经有点厌倦。
当社交网络平台Facebook在短短五六年间从大学宿舍里创业的一个小项目,成长为全球社交网络的统治者,又有乐观派给其贴上了社交网络革命者的标签。
那么,Facebook到底是社交网络一闪而过的流星,还是众星拱之的北斗呢?
2004年,大学二年级学生马克·扎克伯格和三个同学在宿舍里喝着红牛饮料创办Facebook网站时,这只是校园内众多类似网站中的一个。但其随后的发展几乎具备了好莱坞流行电影的全部元素:拥有极客技术、崇拜黑客精神的少年天才,哈佛名校不安分的辍学生,在天赐良机下以巧妙的技术创业出任CEO,背叛好友,诉讼缠身,年纪轻轻已积累巨额财富……
Facebook的前身是Facemash,马克通过破解哈佛校园宿舍楼的系统,下载女同学的照片,列在Facemash网站上,供所有同学打分评选谁最火辣。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2万多次投票。一下成为校园最轰动的新闻,引发校报《猩红》的报道以及校园女性团体的如潮批评,而且这些照片都是通过破解入侵校园系统得来的。马克最后被迫关闭网站并道歉。
不过他并没有丢掉创办一个社交网络的念头,随后推出了thefacebook.com(即Facebook的前身),由用户自行上传照片,填写个人资料,描述个人爱好及希望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从2004年在哈佛创立后,Facebook旋即在校园引起轰动并蔓延至其他高校;2005年秋天开始向高中生开放,几乎占领全美校园;2006年秋天,任何人都可以注册,用户数量开始爆炸式增长。2007年秋天,已经有超过一半的用户是美国之外的国际用户。到目前为止,这个网站已经网罗了全球5亿用户,其规模前所未有。
仅仅浏览这一串枯燥的数字,我们无法想像Facebook多么炙手可热。早期客服接到的几条咨询电话颇能说明其受欢迎程度:
1,我在找芝加哥一个叫凯西的女孩。请问在哪儿能找到她?因为我想再见到她。2,我们学校连起码的教育都不能保障,更别说电邮地址了。该死的,我们要上这个网站!(早期Facebook规定,必须有.edu后缀的电子邮件才能注册)。3,我觉得男友对我不忠,让我进他的账户查查……
伴随Facebook用户数持续高速增长的,是资本对它的追逐。2004年创办Facebook时,马克使用免费的开源软件建站,花35美元注册了域名thefacebook.com,网站空间租赁费用为每月花费85美元。网站创办4个月后,马克刚刚20岁,已经有人愿意融资1000万美元给他。随后,公司的估值一路高涨至数十亿美元、上百亿美元。
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美国人上一次目睹大学宿舍创业成功,还是迈克尔·戴尔在他的宿舍创办戴尔电脑公司。马克和Facebook所创造的传奇完全不输于戴尔,而且引起的关注更广泛。
促使Facebook快速发展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它对社交网络有哪些革命性的改变和影响? Facebook内部是什么样的?年轻的马克能有效领导这家公司吗?——这些问题不仅引起公众兴趣,也对写作者构成了极大的诱惑。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先后看到三个人接招应对这一挑战,他们从三个完全不同的向度尝试剖析Facebook和年轻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Facebook一位前工程师卡罗·白朗撰写了《从零到百亿:Facebook创业故事》(英文原版名为Inside Facebook)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满足公众的好奇心。
卡罗·白朗至少部分地完成了这一任务。除了前文提到的公司客服接到的咨询问题外,卡罗还提供了其他一些非常有趣的细节。比如,虽然Facebook致力于扩大人们的社交网络,公司招聘却非常原始地在门口木雕厨师手里的牌子上书写招聘启事。又如,陈士骏在创办YouTube并被谷歌以10数亿美元大手笔收购而震惊世界前,曾在Facebook短暂工作了几个月。作者还提供了书中人物的Facebook地址链接,登录后能够看到他们的页面。
但是,这位诚实的工程师文人只用了不到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写Facebook,其他的笔墨则在描写他个人对创业、社交网络等话题的看法。而且卡罗是在马克把公司从宿舍搬到硅谷后才通过招聘进入Facebook的,他在公司的时间不算长。
作家本·麦兹里奇的《Facebook—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一书,则试图描写Facebook创业的全貌。严格说来,它不象该书中译本策划者希望的那样称之为“经济读物”(在美国,这本书也被标为非虚构类,即Non-fiction)。事实上,从内容来看,它更像是根据Facebook的成长写就的小说。
关于公司初期发展的部分,麦兹里奇过度引用了哈佛大学校报《猩红》的报道,而其他部分,主要靠马克早期的创业伙伴爱德华多·萨瓦林提供的消息。总之,麦兹里奇过度依赖了他并不丰富的消息源。甚至可以说,他所写的是爱德华多·萨瓦林的Facebook,而不是马克眼中的Facebook。
作者承认他使用了备受争议的“对话再创作”的写作手法,在收集材料和采访后进行再创作,包括对人物真实姓名的处理、事件发生场景等细节的改动,有些场景仅仅是作者的猜想,非常类似国内的报告文学体。
作为哈佛大学的毕业生,麦兹里奇对哈佛的学生社交场景描述得维妙维肖,有助于读者理解学生社交和马克创立社交网络的背景。麦兹里奇的另一个贡献在于,他直言不讳地描述了爱德华多以及温科吾斯兄弟针对马克的诉讼,在书中作者称之为马克对他们的“背叛”。
爱德华多在Facebook初创之时提供了一千美元的融资,但很少参与公司运营,随后被通过股权增发稀释出公司。2007年后,爱德华多的名字又重新出现在公司网站的“共同创始人”栏目里。
在看到马克因为开发Facemash网站而在学校遭到围攻成为知名人物后,泰勒·温科吾斯和卡梅隆·温科吾斯兄弟想雇佣他来开发ConnectU网站——另一家学生社交网站。按本兹里奇的描述,马克答应了但并没有把心思放在这上面,相反在同一段时间里他开发出了TheFacebook。等这个网站红火起来时,温科吾斯兄弟感觉到被愚弄而十分恼火,一度将马克告到哈佛校长萨默斯那里。校长并未插手,两兄弟也并未罢手,一直告到法庭,最后马克与他们达成了和解。
遗憾的是,作者没有接触到马克,因而对几项诉讼(背叛)的描述几乎完全采用了马克那些早期创业伙伴们一面之词,使其可信性大打折扣。
记者出身的大卫·科帕里克上个月出版了《Facebook效应》一书,对Facebook进行了迄今为止最深入的探讨。不论是对创始人马克的长时间访谈,还是对公司资料的完全占有,都使他获得了其他作者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除了马克家喻户晓的宿舍创业故事,科帕里克全面描绘了资本对Facebook的追逐。马克把Facebook从宿舍搬到帕洛阿尔托后,偶遇了希恩·帕克。帕克曾开发了风靡一时的音乐共享软件Napster,后来成立了Plaxo公司,不过被红杉资本赶了出来。
马克对他惺惺相惜,便聘请希恩出任公司总裁。随后希恩带他去找了贝宝公司的前CEO彼得·蒂尔,他当时已经是一个投资家。蒂尔投出50万美元,占Facebook股份10.2%,这成为Facebook引进风险投资的开始。此时对facebook的估值约为490万美元。
随后,华盛顿邮报以及维亚康姆等大公司要收购Facebook,公司估值飚升至6000多万美元。ACCEL合伙公司为Facebook提供1000万美元的融资,只取得了10%的股份。2006年雅虎想要收购Facebook时,出价达10亿美元。微软的史蒂夫·巴尔默专门两次去找马克,希望以1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但马克不愿意放手控制权。最后微软投出2.4亿美元,占1.6%,这意味着公司价值150亿美元。
黑客精神与Facebook效应
三位作者不约而同地写了马克对“黑客精神”的信奉,伴随Facebook发展一直以来的议论认为,马克当年侵入哈佛大学的数据库获取学生照片用在网站,是典型的破解与入侵式黑客行为。
但马克·扎克伯格有他自己对黑客精神的定义,在他看来黑客文化是指利用共享的知识和努力使事情变得更好,为了获得更好的结果而不惜破坏。而且,在黑客看来,事情往往还有更好的方法。
马克伴随着对技术的痴迷长大,很早就接触电脑自学编程。高中时与同学合作为音乐播放器Winamp写了个插件,可以通过用户收听的歌曲了解其兴趣品味,然后据此推荐音乐,形成一个个性化的播放列表。进入大学后,马克编写了一个选课软件,本科生可以查看同学们都选了哪些课。
但在创办Facebook获得成功后面对重金诱惑,下定一条心决不出售,正是马克与其他公司创始人不同的地方。科帕里克认为,马克拥有比赚钱更大的野心,他试图提供一个全新的社交平台,改变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并以此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这种理想使马克能平静面对风险投资的诱惑,使他对遭受红杉资本驱逐的希恩·帕克产生英雄惺惺相惜之感,也是他奚落红杉资本的一个直接原因。当时红杉和其他众多风险投资商一起追逐Facebook,马克决定戏弄一下这家公司,以报复他们把希恩赶出Plaxo公司。本来约定早上八点半的会议,马克和另一个伙伴却迟到了,而且还穿着睡衣。搞笑的是,他们准备让红杉投的并不是Facebook,而是马克开发的一个P2P分享软件Wirehog。
马克展示给红衫的演示文档是一个大卫·莱特曼式(莱特曼是美国著名夜间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其节目中的一个固定环节是令观众哄堂大笑的十大列表,通常从第十条开始按倒序往前念)的十大列表,标题是“你不应该投资Wirehog的十大理由”:
第十,我们没有收入;第九,我们有可能被音乐产业起诉。如果说这些理由还貌似正经,那到最后的就很傲慢粗鲁了:第三,我们穿着睡衣来你们办公室的,还迟到了;第二,因为这事还涉及希恩·帕克;第一,我们来这里,仅仅是因为有一个人让我们来的。
如果说“黑客”是个争议性很强的词,使用“技术”这个更中性的词汇可以省却不少口水仗的烦恼。新的科技向来对人类生活及交往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电的发明并用于照明,使人们的活动时间加长,并增加了风花雪月的机会。电视机的普及改变了美国大选的面貌,激发了人们投票的热情。
Facebook的第一个效应,便是让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成为现实。Facebook及类似的社交平台,至少在“配对”和“参与”两方面革新了人们交往和发生关系的方式。
Facebook另一位共同创始人科瑞斯·修斯通过网络帮助奥巴马赢利了总统大选,除了建立在线社区进行动员外,修斯还设计了一个在线呼叫—游说程序。根据年龄、性别、专业、爱好、出生地等参数把助选的志愿者与选民配对,由志愿者给背景相近的选民打电话说服其投票。
关于“参与”,科帕里克在《Facebook效应》中举了一个被广泛引用的例子,一位名叫奥斯卡·莫赖斯的工程师在Facebook上创建了一个反对哥伦比亚恐怖组织FARC的群组,一夜之间竟然有1500人参与,第二天用户数达到4000,人们不光讨论他们对FARC的感受,还呼吁组织起来做出行动应对FARC。小组成立后的一个月,他们通过Facebook召集1000万人在哥伦比亚几百个城市同时举行了大型反恐游行,震惊世界。随后,该恐怖组织不得不在巨大压力下释放了部分人质。
Facebook的另一个效应与它所孕育的巨大商机紧密联系。由于用户信息都是真实的,广告商极其看重极精准广告和用户数据挖掘的潜力。而社交网络的潜在价值就在于人,社交网站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一切内容和价值都由用户或用户组成的社区创造。
人越多的地方,通常意味着商机越大。首先,人们在社交网络中会和在游戏中一样,会为了虚拟的荣誉、装备等物品付钱。其次,社交网络中的用户手中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其他人甚至网络之外的人来说极其有用(还记得那个希望通过客服获得芝加哥小姑娘联系方式的电话吧),这正像陌生男女在酒吧相遇,彼此互有好感,但总有一人需要付钱买酒一样,社交网络的价值空间非常大。
但是,把庞大的用户数转变成真金白银的收入,还有一段路要走。摸不着门道的Facebook一直没有赢利,不过也做过不少尝试。
根据卡罗·白朗的记载,facebook在早期至少开发了三种收入来源,其一是根据个人信息提供的“商家梦寐以求的精准投放广告”,还有厂商赞助的群组、活动等,以及飞页。前面两种不难理解,飞页则是适合社交网络的新型广告方式,由用户付费购买其导航栏左下角的小块空间来展示广告,从形状到精神都有点类似于大学校园里张贴的小广告。
Facebook还引发了人们对隐私的再思考。社交网络是真人秀,每个人都以真实身份参与其中。隐私显得尤其重要。Facebook对此不敢掉以轻心之处在于:
1,绝大多数的用户使用默认隐私设置,而不是自己修改隐私设置,因此Facebook对隐私政策的一个小小变动,将影响数量庞大的用户群;2,一旦发生严重的隐私问题,Facebook将可能面临关张大吉等灭顶之灾。因此,Facebook的挑战是继续快速增长,并且在不以泄露用户隐私为代价的前提下赚取利润。
在Facebook有一帮主张完全透明开放的人,包括马克在内也认为可见性越强越好。马克在一篇评论中写道:Facebook建立的理念非常简单,就是人们希望与周围的人相互分享并保持联系,如果人们能控制他们分享的东西,那么他们会分享更多,而分享得更多,则整个世界将变得更开放和连接。而这样的世界是一个更好的世界。
且不去争论更透明开放的世界是否就意味着更好的世界,能使人们方便地和“地球村”里的邻居打招呼固然美妙,但如果让他们住在透明的玻璃房子里,恐怕很多人会感到没那么自在了。
- 德国立法禁止雇主检查员工Facebook 2010-08-24
- Facebook活跃用户已达5亿 2010-07-22
- 西方金融家效仿的新兴网站巨人——DST、Naspers、腾讯 2010-07-11
- 网民,1/5的上网时间在社交 2010-06-17
- 微博拯救书籍?也许。 201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