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银比金贵(2)
张卫华
2010-08-13 12:54
订阅
 1  |  2 

货币改革启示 

这种潜在威胁伴随着英国、美国和日本相继放弃金本位而变成现实,这也为中国持续了数个世纪的银本位制敲响了丧钟。 

为了复苏本国经济,许多国家放弃金本位制,让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强出口竞争力。19319月,英国放弃了金本位,英镑随后贬值,提高了伦敦市场的白银价格;两年后美国和日本放弃金本位。 

这些国家的货币贬值直接导致中国货币相对升值。对中国经济造成更致命影响的是,由于国际银价高于国内,大量白银流出。城山智子提供的数据显示,1932年,中国创造了净出口白银734.6万元的记录,这是自1918年以来的第一次。 

此时,产银大国美国国内白银生产过剩,价格低迷,1934年为提振国内白银价格,美国通过《白银收购法案》,白银价格急剧上升。“随后随着白银大量外流,商品价格下降,资产价值缩水,上海的金融市场陷入瘫痪。”白银外流影响的不仅是上海,也将中国经济拖入大萧条中。 

世界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因素金本位已成历史,中国的银本位也走到了尽头。1935114日,货币制度改革正式实施,延续了数个世纪的银本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在这之前,为改革做准备,当时的国民政府同美国、英国和日本进行了许多次谈判,在城山智子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控制中国货币体系,英美日三国尽力游说中国,将新发行的货币挂钩于他们各自的货币。这个过程极具戏剧性。 

货币改革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有足够的准备金。要让老百姓放弃银元而相信纸币,必须能让他们随时可以将纸币兑换成其他外汇,无论是美元、英镑还是日元。尽管中央银行在1928年就已成立,但它既不是唯一的发行银行,也没有足够的准备金(分散在其他银行),更不能控制当时中国复杂的货币体系。 

最终,以孔祥熙、宋子文为代表的国民政府经济决策人物,不仅从英美等国筹到了足够的准备金,而且巧妙地利用外国之间的博弈成功避免了将中国的新币同他们任何一国的货币挂钩。 

管理一个全新的货币体系,对现代政府和央行而言依然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更何况对当时政权尚不稳的国民政府。然而让人惊奇的是,他们成功了。即使从现代眼光来看,当时的决策者在稳定汇率、维持货币的可兑换性、平衡预算等方面的远见和决心,都值得后人学习。 

在稳定汇率方面,正前所述,中国没有将新币钉住美元或英镑,这就避免了汇率波动;当时西方国家曾建议宋子文(时任中国银行行长)实行外汇管制,但他认为任何的管制都将加速资本外逃,因此“维持货币的可兑换性和汇率稳定成了国民政府的基本政策”;同时政府实施了严格的平衡预算,这些措施最终提高了民众对新货币信心。 

城山智子总结,货币体系改革“促成了1935年后的中国经济复苏,中国的贸易随之复苏,外国投资开始恢复。新的货币政策非常成功。” 

当然,任何改革都有成本或代价,这次货币体制改革让国民政府的财政失去了弹性,预算平衡约束着政府不仅不敢乱花钱,而且还要设法收紧钱袋子。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