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媒体观点0523
媒体观点
2011-05-23 14:23
订阅

炫富教授“毁灭论”

不是我们杞人忧天,高校教授的高调炫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意味着高校里的价值攻防战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新京报》

这样的生态,显然是源于一种扭曲的机制,也就是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轻授课的考核方式,教学任务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参照。有能力、有办法搞到项目的人,往往又能掌握更多学术和行政资源,名师更名,赢者通吃,甚至出现“职称越高、离讲台越远”的怪圈。

                                                      ——《扬子晚报》

有道德问题的人进入高等学府并充实很多知识之后是很可怕的,普通人会对自己违反道德羞于启齿,但某些具有知识的无道德的人会把挑动道德底线的言行通过包装,堂而皇之的拿到前台进行传播,并以此作为噱头来获取利益。

                                                      ——《新华网》

规范教授安于本职,如果“重科研、轻教学”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得不到校正,利益驱动型科研和泛滥的“走穴”现象得不到遏制,指望大学教授道德自律全心投入教学注定是一种奢望。

                                                      ——《重庆时报》

一个“教书先生”是否称职、出色、成功,衡量标准本应是学校内、课堂上的,是其对教学的投入,以及投入的回报和成果,而不是资产几多,手机和车是不是名牌。

                                                      ——《长江日报》

教师还是应敬守本业,以育人为己任,如果受不得金钱诱惑,那就不妨跳出“象牙塔”,去商海放手一搏。若总想着左右逢源,恐怕到最后是会左右为难的。

                                                      ——《华西都市报》

某种意义上讲,尹晓冰不过是那个揭穿了皇帝新装的小男孩,其直白而又赤裸的语言让我们对大学校园中的某些现实生态进行反思。近些年来我们常常批评大学教育不如人意,可在“毁灭”论的思维主导下,教师如何能全身心投入教学?怎会有高水平的大学教育呢?

                                                      ——《广州日报》

路桥费

收费去向不明,不仅仅是一笔钱用到了哪里不清楚,实际上显示出的是整个路桥收费制度和体系处于一个混乱和无约束状态。如果路桥费整体上都不在公共视线之下,巨额收费成谜就绝非花都一地的独有现象。

                                                      ——《长江日报》

我们在进行制度设计时,总是一厢情愿地假想,“公家”办的企业一定会更干净、更公益,因此把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产业留给了亦官亦商的企业;而在很多情况下,有关决策者则是顺着权力分肥的惯例,将稳赚不赔的“好生意”按部门、系统分配。

                                                      ——《广州日报》

不管这个“上级”是谁,其本该主动撤销冗余收费站,减免不合理的高额收费;在丹凤县政府三次打报告要求撤销之后,仍然拒绝依法办事,除了知法犯法之外,实在并无任何狡辩之理。

                                                      ——《新京报》

大米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无必要不添加”已成社会共识。监管部门理应按此标准,对所有食品添加剂的必要性进行常态性的审视和排查,为什么还非得等公众说“不”呢?

                                                      ——《新京报》

大米不像被膨大剂“吹大”的西瓜可以不吃,既然如《国际歌》所唱,神仙和皇帝都靠不住而只能靠我们自己,那么市民买米时就得多长个心眼,尤其别被各色各样的“优质大米”广告忽悠了。

                                                      ——《东方早报》

要真正堵好口子,应当明确“技术必要性”自动包含了如下意思:在一种添加剂的技术必要性得不到明确的情况下,该添加剂视同禁止使用。

                                                      ——《长江日报》

事实上,人民已经被动卷入了这场长期战争,但没有齐天大圣的火眼金睛,在形形色色的隐形违法添加剂面前,他们与其说是战斗者,不如说更像是试验品和受害者。食品安全保卫战,需要更猛烈的火力和更周密的部署,才能有效打击不法分子的游击。

                                                      ——《京华时报》

“没有明确”的意思,就是说专家也没法说明是不是一定要用。你会发现,有关部门与专家的逻辑,和民众的基本诉求是相悖的:前者的依据是“能添加的就一定要添加,除非吃死人”,而后者要求是“能不添加就不添加,除非不吃不成活”。

                                                      ——《华西都市报》

17家央企存违规

这种以公共资源为平台进行局内人的利益分配,岂是反对浪费就可以了结的?锱铢必较才是这种分配的现实。否则——举例来说——怎么会有同是央企的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全国为加油站打架呢?

                                                      ——《东方早报》

央企的全民所有性质决定了全体国民都属理论上“股权”持有者,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市场原则,央企的红利应当归全体国民,而不应是央企的“小金库”和“私房钱”。不客气地讲,央企以公权瓜分红利是贪吃了应由13亿人民享用的“蛋糕”,无异于“现金盗窃”。

                                                      ——《燕赵晚报》

央企乱象丛生,已非自查自纠式的“自净功能”所能改善,内部的利益分赃,很可能已经导致了内部监管的失灵。在这样的情境下,恐怕只有公共监督的源头活水,才能涤荡这潭正不断发出恶臭的死水,遏制腐败恶臭的继续发酵。

                                                      ——《华西都市报》

原长沙市委副书记实名揭露政府劳民伤财

设想一下,如果他们不是在遇到朱尚同的质疑时才想到“民意”,而是在工程启动之初就能经过一个公开征求、吸纳民意的过程,又何至于今天被动地拿“绝大多数”这样一个模糊的数字去抵挡呢?

                                                      ——《南方都市报》

城市不是官员意志的产物,而是属于全体市民的公共空间。……市民应勇于、善于参与公共事务,但官员更要习惯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多听听民众的意见。

                                                      ——《新京报》

权力说要有秩序,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秩序的表演。为了这无所不在的秩序的大戏,我们的生活变成戏剧,而且为了服务这戏剧,扭曲生活在所不惜。

                                                      ——《南方都市报》

廉租房大跃进

这就像是大跃进的结果,上面下任务、查政绩,给了目标政策但没有任何可供支撑的实际援助,最终在很多确实更需要廉租房的地方,反而是更盖不出老百姓住得起的房子。

                                                      ——《青年时报》

迫于资金短缺力不从心的现实窘境,一些政府开始打擦边球,游走在法律和监管的边缘。反思和解决廉租房资金难题,比单纯批判“鹅城式收租”更有价值。

                                                      ——《长江日报》

“耍流氓”测验市民素质

新闻机构要弄清的是,自己只应当好群众代言人,而不是“考验”素质的老师;只有群众为媒体打分,而不应由记者评判市民。请摆正自己和群众的位置,在群众面前,记者不宜高高在上。

                                                      ——《东方早报》

大同强拆

强人们都是这种美学的信奉者。他们追求不朽,不惜以千万人的不幸为代价:摧毁古老的城市,让最杰出的建筑学家坐在城墙上哭泣,打碎古代文明的遗存,剥夺民众的合法私有财产,切断人们之间的血缘、地缘和道德联系,把他们按出身重新分类,目标是建设一个全新的世界。愚夫愚妇们不过是强人们手上的材料罢了。

                                                      ——《东方早报》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