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欧国际五年之痒
按规定组建并正常运转的合资券商仅剩下华欧国际证券有限公司(下称华欧国际)一家了,不过,这家已走过5个年头的合资券商,正遭遇着“五年之痒”。
作为首家依照相关政策成立的合资券商,华欧国际一直经营的是单一投行牌照。“华欧国际将采取更多的措施申请新的牌照。”日前,华欧国际的外资股东里昂证券主席乐民信(RobMorrison)在接受本报专访时称。
5月23日,华欧国际就牌照事项跟证监会进行了沟通。虽然证监会也鼓励其扩展业务范围,但华欧国际的“全牌照之梦”并不乐观,原因是中方股东对此有顾虑。
里昂证券不离不弃
“我们希望能够获得法律法规许可之下的新的一些许可证,以便开展其他新的业务。”乐民信希望借此不断提升华欧国际的产品以及它的运作能力。
华欧国际成立于2003年,是中国入世后获准设立的首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目前里昂证券和财富证券在华欧国际中的占股比例分别为33%和67%。
成立一年后华欧国际实现人均利润总额居业内第一。后因中方股东出现两次更迭以及管理问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在2006年和2007年不断降低。去年大牛市中,华欧国际仍未完成当年预算,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只有数百万利润,作为一个合资投行的很多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
因此亟须开拓新的业务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利润缺失也是合资券商分手的主因,一年、两年,如果三年以上还未赢利,合资券商很难走得长远。”知情人士分析。
4月25日,华欧国际成立五周年之际,其反思合资五年的得与失总结得到了证监会的认可,其得与失也能给合资券商一些借鉴。
“我们业务范围单一,不可能像综合类证券公司通过经纪或自营等其他业务赢利来弥补投行人员薪酬增加而造成的负面成本。”华欧国际一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公司高管的薪酬都是低于保荐人的,长此以往也不合理。
对于现状,乐民信称,在去年的时候,华欧国际获得了创新经纪业务的牌照,现在可以做A股投行业务,或者债券发行的一级承销商,“我们也是希望获得监管部门更多的许可,我们将和合作伙伴进行密切的合作,加强在研究或者是在市场调研方面的能力,或者开展二级市场的业务。”
乐民信对于华欧国际未来的发展还是非常充满信心的,“我们全力支持华欧国际。”
中方的忧虑
证监会人士告诉记者,作为首家依照 《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成立的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华欧国际单一投行业务已经届满5周年,具备扩大业务范围的条件。
但华欧国际仍然心存疑虑。“按规定可以获批全牌照了,监管层如能给予更多发展业务范围空间是华欧国际走出瓶颈之路。但证监会对券商的开放问题态度非常谨慎,因此我们对全牌照能否获批并不乐观。”华欧国际知情人士谨慎地称。
另一个不乐观的原因是,中外方股东的偏好并不一致。华欧国际的中方股东财富证券已是全牌照的公司,华欧国际需避免与母公司的同业竞争。
去年年底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公司设立子公司试行规定》,规定券商子公司业务不能与母公司冲突。华欧国际虽然扩大业务牌照得到监管层的认可,但与财富证券的业务冲突仍是问题。
据财经网报道,财富证券一位人士称,华欧国际扩大牌照,要看其是否具有相应业务的平台,是否符合证监会的规定,以及管理层是否批准。经纪业务是国内券商吃饭的根本,在华欧国际发展经纪业务上更会慎重。
不仅仅是华欧国际
去年初,长江巴黎百富勤宣告解体,据悉海际大和中外方股东也存在矛盾。
目前,包括上述两家在内,我国已有7家合资证券公司,包括中金公司、高盛高华、瑞银证券、中银国际、华欧国际。
“和中资股东在文化、理念能否融合、良性互动是合资前提。”一位合资券商向记者分析,长江巴黎百富勤证券、海际大和同样存在与中方股东文化、理念不和、融合难等矛盾,但长江巴黎百富勤没能闯过这一关。
“目前真正意义上,按规定组建、正常运转的合资券商仅剩华欧国际,长江巴黎百富勤早已解体,中金、高盛高华、瑞银等均是特批。”业内人士分析,突破了对合资券商业务范围的规定,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和可复制性,华欧国际虽然连续盈利,但股东回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尽管华欧国际A股经纪业务牌照的取得尚需等待一段时日,但继投行业务后,经纪业务领域已成为下一块外资机构的必争之地。更多国际券商的计划是先通过成立合资投行进入中国市场,再通过扩大子公司经营范围,逐步向A股经纪业务、资产管理等领域拓展,以完成在中国市场的全面布局。
按照政策,外资在合资券商中持股不能超过33%,合资券商只能经营股票和债券的承销与保荐,以及外资股的经纪、债券的经纪和自营等业务。
因此,除了特批的合资券商,因受持股比例上限及牌照限制,外资在合资证券公司中日子并不好过。
- 大众保险引资定案 上海国际集团进驻 | 2008-05-24
- 同情中国地震 国际社会冷落“藏独” | 2008-05-23
- 美国呼吁中国加入国际能源署 | 2008-05-21
- 国际油价8月将创新高 | 2008-05-20
- 国际 | 2008-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