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缩风险下降“特里芬”难题再现
上周公布的1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意味着中国通货紧缩的风险在降低,但中国经济是否就此走出底部,形成“V”反转趋势尚待观察。
实际上,中国经济正处在艰难抉择中。如果管理层今年下半年反思财政政策,中国经济可能触顶向下,形成“倒V”趋势;如果继续实行财政刺激和准财政刺激(信贷放松)措施,下半年中国经济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
通缩分歧
在1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之前,国内经济学界一直担心中国通货紧缩风险是否继续加大。
然而,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部分解除了这种担心,数据显示,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CPI)同比上涨1.0%,高于市场0.8%的平均预期。在CPI构成中,城市上涨0.7%,农村上涨1.5%;食品价格上涨4.2%,非食品价格下降0.6%。
当然,如果因为CPI同比增长高于或低于预期,就此判断中国经济走出通缩阴影或通缩恶化则过于武断,因为2008年CPI的基数很高,国金证券宏观分析师王晓辉表示,仅基数因素就导致1月CPI同比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
CPI同比数据开始失真,而观察CPI的环比数据更有意义。
从环比数据看,1月份CPI环比数据开始回升。这是5个月以来首次出现的回升,王晓辉分析后认为,春节食品价格上涨对CPI环比价格上涨的贡献很大,因为1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3.3%,而食品占CPI的权重就有32%左右。
食品价格上行被寄予了乐观的预期,但不乐观的一面是,2月10日同时公布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长下降3.3%,与2008年12月相比还在降。王晓辉还认为,PPI负增长的格局会延续较长时间,个别月份降幅可能接近8%,这不但会降低消费者的信心,并给终端产品价格下行带来压力。
所以,根据现有数据,无法立刻判断中国经济是否走出通货紧缩阴影。实际上,国内经济学界就此分歧也很大,摩根大通、野村证券、国金证券等机构都表示,之后的2月份,随着春节因素的消失,CPI环比数据可能重新为负,届时中国将全面进入通缩阶段。
但反对声音也很大,西南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董先安一直坚持,随着中国货币数据和信贷数据继续放松,中国将在2009年8月彻底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
对通缩形势判断的分歧带来针锋相对的政策建议。
认为中国很快走出通缩阴影的专家建议,央行不应着急降息。“关键是减息解决不了多大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室的张晓晶主任说,“在经济疲弱阶段,货币政策主要作用是配合财政刺激政策,本身的主动性并不大。”
但认为中国走出通缩风险的专家们建议,未来数月内,中国人民银行应继续大幅调低基准贷款利率,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就表示,随着经济增长率下滑,中国的真实利率在上升,她期待中国将进一步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正“V”,倒“V”
滞后反应经济的数据仍不理想,但前瞻性的经济指标开始反弹。
其实,这种反弹从2008年12月中旬已开始,当时一些物流行业的订单数开始增加,新开工项目数据也开始上升,一些行业如钢铁、煤炭的需求突然上升,部分行业产品价格开始反弹。
现在,除了原有反弹信号还在持续,更多的经济指标开始向好。
受全球矿石运输需求回暖影响,衡量国际海运情况的权威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指数(BDI)已从此前低位回升近2倍。
国际钢铁价格在今年1月份开始止跌,而国内钢铁价格已经从2008年11月份开始反弹12周,部分钢材品种上涨幅度接近50%。
国际上,美国1月份ISM制造业指数高于去年12月份,国内,虽然中国1月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9%,但剔除春节假期因素,1月份进出口、出口值分别比去年12月份增长4.6%和10.1%。
更让人看到希望的是,中国1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经从去年12月的41.2%上涨到1月的45.3%,信贷数据更是出现大幅反弹,去年10月、11月、12月份信贷增长数据分别为1819亿、4769亿和7718亿元,而在2009年1月则增加到1.62万亿,“因为信贷数据是前瞻性数据,其对经济刺激作用会随后反映。”张晓晶说。
在去年12月份,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就表示,中国经济很可能会走出“V”型走势。“中国经济一开始掉得非常快、非常深,然后很快弹起来,你从远处看,这个走势就是一个‘V’字的走势,但是右侧比左侧低得多。”当时高善文说。
现在回过头去看,高善文描述“V”走势已经形成。不过,短期来看,“V”型中轴是2008年10月;更远期看,“V”型中轴是2008年第四季度(当时GDP的环比增速为1.2%,创1992年新低)。
在“V”趋势确立之后,中国经济是否会上行,这种上行会维持多长时间?
高善文认为这取决于存货消化周期,“如果中国经济在一季度打一个底,二、三季度反弹起来,下半年全球经济能够站稳,房地产市场恢复比较快,中国经济在这个位置上就能够站稳,能够继续往上;但如果房地产市场还是不行,全球经济还是不行,就又会掉下去,之后再弹起来,从而W型。”
按高善文的逻辑,现在看中国经济形成W型概率更大。一方面,全球经济形势更加恶化;另一方面,很多房地产专家表示2009年房地产市场的存货调整不会结束。
更悲观的是,中金公司担心中国经济将会在下半年触顶,“在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可能会形成倒‘V’。”中金公司的报告支持,其理由是,在最近财政刺激和准财政刺激下,GDP的季度环比增长幅度加大,第一季度会回升,第二、三季度会加大,但在三季度可能达到高位,第四季度可能出现回落,全年GDP环比增长幅度出现倒“V”型。
特里芬难题
的确,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艰难选择的过程中,财政刺激的特里芬困境开始出现。
如果管理层下半年开始反思财政政策,国内经济真的会出现倒“V”形状;但如果不去反思,继续推行扩大财政刺激和准财政刺激 (信贷放松)力度,有可能推动中国很快进入通货膨胀阶段。
最近几个月的信贷扩张数据让人目瞪口呆,但经济学家分析后发现,在最近几个月信贷扩张数据中,中短期投资特别是短期票据占据比较多。如在1月份信贷数据中,短期贷款增加3404亿元,票据融资增加6239亿元,这说明企业资金链条紧张,需要用短期票据补充流动资金,也说明这些资金用于长期投资,如固定资产投资和产能建设的可能性会很少。
而且,即使在长期贷款中,贷款项目多集中在政府项目,而私人投资仍旧十分弱,所以中金公司判断,到第二季度或者下半年,银行对基础设施贷款放缓,此时如果私人部门依旧需求疲弱,信贷放缓将会更加显著。
同时,中金的报告还指出,未来政府可能会反思当前的经济刺激政策。其理由有,1998年中国财政刺激大跃进,就导致大量豆腐渣工程,之后政府不得不反思,导致1999年信贷速度回落,目前情况类似于当年的情形。
如果信贷增长态势不可以持续,出现前高后低局面,中国经济会触顶下滑,全年GDP环比增长幅度出现倒“V”不可避免。
但是一些专家不赞同上述观点,社会科学院数量和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就认为,目前的财政刺激政策较以前大有改进。很多官员也纷纷表示,未来中国政府根据经济情况增加经济刺激的力度,信贷增幅回落不意味着其他经济刺激手段不去使用。
但是,过度的财政刺激措施留下隐患,从1月份金融可以看到,1月份家庭存款大幅增长1.51万亿元,导致M1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从2008年的12月份的9.1%下降至1月份的6.7%,创了14年来的最低。
货币乘数在下降,而被锁定的流动性形成笼中虎,随时可能创造出2007年流动性泛滥的格局,野村证券国际高级经济学家孙明春就指出:由于银行贷款近期大幅飙升,随着CPI基数效应的减弱并且国内经济重获动能,到第三季度通胀将卷土重来。

- ·信贷高增难以持续经济企稳仍需耐心 | 2009-02-13
- ·天量信贷亦喜亦忧 金融风险不可不防 | 2009-02-13
- ·资本下乡难在土地 | 2009-02-13
- ·资本下乡难在土地 | 2009-02-13
- ·永和大王降价高达22% | 2009-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