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贷井喷
胡蓉萍 程志云 袁朝晖
张兵(化名)春节上班后就一直在各地跑,他是一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对公业务部门负责人。
“1月信贷投放比较猛,我来实地考察投出去的项目,以便评估风险以及决定未来后续的投向。”他扯着嗓子说,电话那头,还有机器的轰鸣声。
就在上个月,他的一位年轻下属和分行负责人一起以缩短审贷时间和放松审贷标准的方式“争抢”到了这个项目。
2月12日,央行公布,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8141亿元,相当于2008年全年新增贷款4.91万亿的1/3,在中国银行业信贷史上实属罕见。
清单
相关人士透露,春节前夕,央行曾专门召集各家商业银行开会,询问银行贷款增长情况,当时的数字是9000亿元。剔除农历春节七天假期的因素,金融机构在1月最后5个工作日内实际上又将贷款新增了7200亿元!
据了解,工农中建交“五大行”成为拉动本轮贷款增长的主力军,占去了1.2万亿的大头,股份制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份额较小。
建行对公业务部门相关人士透露,建行以近3000亿的新增贷款额度成为本轮放贷竞赛的冠军。
新增贷款额度超过2500亿的还有工商银行。来自工行的数据显示,工行1月份各项贷款(不含票据融资)增加了1171亿元,票据融资增加了1350亿元,总计2521亿元。
而其他三家大行新增贷款基本都在2000亿左右,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增加贷款总额总共3000多亿元。
国开行、农发行和进出口行三家新增贷款总额仅1000亿元左右。
一份内部文件
根据央行的数据再计算,1.62万亿元中,中长期贷款仅占36.6%。其中,居民户贷款增加1214亿元,短期贷款增加62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93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1.5万亿元,短期贷款增加3404亿元,票据融资增加623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229亿元。
短期票据融资从12月份的28%份额上升到了1月份的39%,包括其他的短期贷款在内,借贷给企业的短期贷款大概占新增贷款的60%。
中金公司研究部总经理哈继铭表示:“目前的贷款仍主要是解决企业流动性资金困难的燃眉之急,企业借中长期贷款以进行产能扩张的意愿低迷。”工行人士表示,1月份国内的居民消费信贷较去年下半年呈现出回暖趋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居民的消费信心开始增强。”
统计显示,中长期贷款中的多数贷给了政府支持的扩大内需项目。记者辗转获得某全国性商业银行近期的信贷政策内部文件,可以管窥资金的大致流向。
文件要求全行 “重点围绕扩大内需的信贷需求,稳健开展公司授信业务”,具体要求积极支持交通及相关行业,如铁路、公路,但对同样是交通及相关行业的港口、机场及航空业则“审慎”支持,同时高度关注金融危机对船舶、航运业的冲击;要求积极支持能源行业,对原油开发及加工行业“积极支持”,对电力、煤炭行业“择优支持”,对光伏行业则“限制支持”。
在公共事业这个大类上,文件的总表述是“积极支持”,但是具体到污水、垃圾处理行业则是审慎支持:“择优选择经济发达城市和国家重点环保区域内经济可行性较高、已落实特许经营权或收费权且能够办理质押的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市环保项目,审慎介入经济尚不发达城市、财政实力较弱、补贴难以到位的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同时审慎支持教育医疗行业、审慎探索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授信。
对于“两高”之一的钢铁行业,该行要求对钢铁行业应采取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授信原则,择优选择具有资源、规模、产品、技术、区位、市场优势的大型优质钢铁企业开展授信,授信增量重点支持产量800万吨以上或500万吨以上且省内排名前两名的大型优质钢铁企业,维持其他产量在500万吨-800万吨之间且具备区域优势的分行基本授信客户。可选择国家大型骨干钢铁企业建设的、规模在千万吨以上的临海大型钢铁基地项目适度开展项目贷款业务。择优支持具备成本优势、市场占有率高及在铁路、公路等国家扩大内需建设项目中明显受益的特钢企业。
前高后低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在不考虑结构性变化的情况下,社会总体发放的贷款越多,企业利润越高,坏账比率就越小。对银行而言是好事。中信证券宏观分析师诸建芳也认为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有助于改善预期和促进增长。
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位银行业专家指出,实际上,从去年底信贷政策转向宽松之后,各家银行都开始奋力争夺项目资源。一些银行分支行私下放松了对贷款审查的要求,这是在以提高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代价。
一家大型央企融资部门人士表示:“目前有多家银行主动找上门来希望发放贷款给我们以完成任务,但是我们资金已经很充裕了,不知道贷来该去干吗了。”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最近出现的信贷爆发性扩张不可持续,2009年内预计会前高后低。
他的理由是,08年11月份信贷额度限制取消后,各家银行都纷纷赶早争取4万亿中的优质项目,在瓜分完优质项目,预计下半年这种信贷猛增的势头很难延续。此外,新增贷款中短期贷款和票据贴现近期高速增长,是带动信贷猛增的主要原因,表明银行尚存“惜贷”心理。
哈继铭认为,所谓的“准财政刺激”,即贷款的大幅增加,是不可持续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推动作用相对有限;而贷款的激增也可能会引发决策层的新一轮整顿,导致贷款下降。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今年中国在外部需求方面所受的负面冲击程度远甚于亚洲金融危机和互联网泡沫。如同前两轮政策刺激,信贷增长可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随着经济基本面的恶化而激增。预计年底信贷增长可能减缓到15%左右,增长的主要动力为财政刺激计划下对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
但他同时认为,2009年除非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出现奇迹般转机,不然中国仅凭政策刺激将不足以独立制造一个信贷热潮。中国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政策引导的“大跃进”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不过他表示,迅猛的信贷增长显示银行正在响应政府的刺激政策,这有助于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增长的前景实现。但切勿过度兴奋,把这当成中国持久的信贷热潮的开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经济将显示基本面偏弱和政策引致的流动性充裕并存的特征。

- ·信贷高增难以持续经济企稳仍需耐心 | 2009-02-13
- ·天量信贷亦喜亦忧 金融风险不可不防 | 2009-02-13
- ·开盘点评:1.62万亿信贷天量玄机 | 2009-02-13
- ·信贷狂潮喜忧 | 2009-02-12
- ·信贷狂潮喜与忧 | 200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