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金融危机根源:美元两难(下)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对美国的影响
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位列世界第一的巨额外汇储备引起全球高度重视,很多人认为中国外汇储备的动向将对美国产生重大影响,但实际上可能影响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大。
在中国近2万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中,实际上并不全是美元,还包括一部分非美元外汇储备。如果加上民间(银行、企业、个人)持有的外汇,中国拥有的美元可能在2万亿左右。事实上,这些美元最终的头寸在美国,不管是投资于美国债券还是存放在美国金融机构。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果为规避风险而收缩在一般金融机构的存款和普通债券的投资,那一般的选择也只能是存放美联储或者购买政府或准政府机构债券(据美国财政部公告显示,到2008年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7274亿美元,为全球最大持有国家,比上年末增加了312亿美元。其中,9月份雷曼倒闭后,10月单月增加659亿美元)。这种美元资产的结构调整,对美国整体的流动性影响并不大。
国内一家财经媒体于3月初公布的经济学家调查数据显示,71.4%的经济学家不赞成中国购买美国国债。这似乎很有道理,但问题是现阶段中国的美元储备不购买美国国债或者存放美联储又如何摆布?中国是否可以将美元换成其他货币(包括黄金),或用于收购兼并、资源投资等,从而将美元资金调出美国并对美国产生重大影响呢?
理论上讲,将美元转换成其他货币并不是不可能,但问题是,首先中国的美元持有者需要考虑将美元转换成其他货币的汇率或价格以及转换以后新的货币的运用收益及汇率风险 (目前看这本身就存在很大风险),然后更重要的是,货币调换需要交易对手,在风险显现的情况下,交易往往很难成功。即使交易成功,结果也只能是中国减少美元持有,对手则增加美元持有,这对交易双方可能会产生损益,并实现各自的需求,但对美国而言可能并无多大影响。
正因为如此,在美元发生问题时,受冲击大的往往并不是美国,而是过度依赖美元外资、外债和出口的其他国家。能够对美国构成重大威胁的,根本上说是打造新的国际支付与储备货币,从国际贸易和非贸易往来计价清算的源头上就减少对美元的使用,从而削弱美元的超额垄断利润。美元作为国际中心货币的格局不改变,美国作为世界经济金融超级大国的地位就难以撼动。
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扩张的影响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规模快速扩张,2008年9月以后更是直线上升,现在已经比2007年中扩大了近3倍,美联储主席也因此被戏称为“直升机伯克南”,很多人非常担心美联储作为美国中央银行由此大量投放货币可能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对此恐怕还要做进一步分析。
我们知道,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的美元资金大量存放美国金融机构,或者投资于各类债券和金融产品。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大量美元资金从美国金融机构和一般性债券与金融产品中转出,转为存放美联储和投资于美国国债。因此,美联储资产负债的快速扩张存在被动性和必然性。也正因如此,美国大量的金融机构因遭受存款转移而深陷流动性困境难以自拔,而必须依赖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支持。如果资金仅仅是从一般金融机构转移到美联储,而美联储又将其部分或全部投放到金融机构或直接用于对企业商业票据贴现,则美联储资产负债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增加社会资金投放总量。可见,对美联储资产负债迅速扩大的影响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测算。实际上,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进口减少并收缩海外资产减少投资和贸易逆差等,反而有可能减少美元的实际投放。
金融危机的根源与根治
近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金融危机的产生有更深刻、更复杂的原因,那就是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存在漏洞或缺陷。从本文所做的分析可以看出,全球金融大危机的根源,实际上在于国际中心货币的全球储备与货币投放和头寸的国家管控之间存在矛盾,在全球化进程中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不断升级以至最后集中爆发:
一是1971年美国宣告放弃美元与黄金挂钩 (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1盎司黄金固定兑换35美元)后,传统的金本位制货币体系宣告终结,转而成为纯粹的信用货币投放体系,货币投放总量则主要由主权国家自己控制。尽管美国也宣称将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为控制通货膨胀指数,但却往往只关注美国自己的通货膨胀,而忽视全球的通货膨胀。这就为美元其后大量投放,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和严重通货膨胀奠定了最重要的货币体系基础。
二是美元作为国际中心货币大量为全球所拥有,但真正的美元头寸却主要保留在美国,由此产生的超额垄断利润,成为诱惑美国不断加大美元的信用投放,扩大对外负债的内在动力。
三是在纯粹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下,通货膨胀和货币资产(虚拟经济)泡沫,应该通过危机爆发从而使得大量不良资产核销、利润核减、企业和金融机构倒闭等加以消除,从而使严重偏离价值的价格得以回归,使过度逐利而严重削弱的社会理性得以恢复。但是,随着全球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在出现金融危机时,民选政府往往因为考虑选民情绪和政局稳定,在泡沫尚未完全消除之前,就会采取措施救市和刺激经济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扩大财政和货币投放,并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保护,结果使已经产生的泡沫无法完全消除,自由市场机制实际上遭受严重削弱。这种情况不断积累,最终必然要在政府或国力无法控制时彻底爆发,形成巨大的冲击。这又为全球化金融危机的最终爆发奠定了重要的政治体制基础。
四是苏联解体后,国际政治两大阵营抗衡的格局发生巨变,美国成为世界单一超级霸主,大大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逐步减弱,国际事务和国际组织则越来越受到美国的影响。这使得美元的大量投放进一步失去国际组织和金融秩序必要的约束,为美元的大量投放进一步打开了方便之门。
五是美元过度信用投放,必然造成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刺激全球经济过热过虚地增长,刺激虚拟经济过度繁荣,偏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泡沫和危机由此产生并不断聚集,最终必将爆发。
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理金融危机,必须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相应的国际金融秩序,其中重点就是设立一个全球流通,但又不能受制于单一国家或地区的“世界货币”,并建立负责世界货币发行、管理的世界中央银行,以及世界货币清算体系或组织。这可以借鉴欧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经验,鼓励各国货币资产持有者转换成世界货币,并按照各国持有世界货币的份额配置世界中央银行的投票权。从而解决现在国际中心货币全球流通和储备与货币投放由主权国家调控的矛盾,避免单一国家或区域组织为追求自身利益而过度投放货币,使世界货币的垄断利润为全球共有(可以按照份额分享)。
当然,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相应的国际金融秩序是非常复杂和艰巨的任务,面临很多挑战,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考虑到当前全球金融大危机的爆发,是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秩序深层次问题长期积累集中爆发的结果,百年一遇的大危机一旦发生,世界经济金融的调整必然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从2008年开始,至少在5年左右时间内,世界经济金融的震动、低迷都是在所难免的。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秩序发挥作用之前,如果世界经济金融很快复苏并加快发展,则完全可能发生新的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作者为中国银行副行长)

- ·汇金溢价接盘保险保障基金 新华人寿或重启上市 | 2009-04-10
- ·全球最大粮商建言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亟待提高 | 2009-04-10
- ·【经济日历:一周前瞻】(13/04 - 19/04/09) | 2009-04-10
- ·银联标准“中国红”慈善信用卡荣获“2008年中国金融产品社会公益奖” | 2009-04-10
- ·今日世界图说(090410) | 200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