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在华30年
张斌
22:51
2010-08-06
订阅
张斌

1978年到1991年,这段时间可以看作是中国利用外资的一个起步阶段。如果真正细分,1986年才可以看作正式的起步阶段。

“你们为什么只同我们谈技术引进,而不谈合资经营?”1978年,应邀访华的美国通用公司董事长墨菲如此询问当时主持接待的李岚清。

这也是改革开放之初,有人第一次提出了“合资”的概念。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设想中,邓小平的策略是主动“引狼入室”,即通过“引进国外巨额资本密集投入”的方式来拯救中国经济。

正是这种想要和世界接轨的急切心情,换回了当年78亿美元的外资引进协议合同,其中有一半是在年末的10天时间内抢签的。

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之后,相关部门又陆续制定并颁布了很多法律和法规,给利用外资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1980年8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利用外资工作进入探索和试验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对外开放渐次推进,初步形成从沿海地区向内地推进的格局。

这一阶段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示范作用,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华人华侨投资的带动效应,“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蓬勃兴起。

在改革开放初期资金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外资的利用大大减缓了资金不足的矛盾。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到2001年,基本上算是逐步增长。

在中国利用外资取得初步进展的同时,对利用外资的批评聒噪而起。就在这个关键时刻,1992年春天,邓小平第二次南巡,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了利用外资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当年,外商投资大规模涌入,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在这一时期,制造业或是服务业的巨头,例如通用汽车、西门子、摩托罗拉、IBM等开始进入中国。

外资企业成为缓解中国就业压力的巨大泄洪阀,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外商看好中国市场的重要因素。

但是这种情况没几年,国内开始害怕了:1993、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惊人的20%,政府着手治理经济过热。然而过热压了一年,通货膨胀却没有压下来。看来看去发现只有外来投资翻了一番,于是外资立刻成了“众矢之的”。

这就有了第一次外资大争论,当时的《经济日报》很大的版面都是抨击外资。

第三个阶段就是加入WTO至今。

加入WTO之后,整个环境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外资只是还在增长而已,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期待的高峰。

2006年又开始讨论外资的利与弊。粮食安全、外资控制猪肉价格等等。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 “一枝独秀”,各大跨国公司更加重视中国市场。但是悄然间,他们发现中国对待外资的态度有了新转变。中国希望外资进入的领域更加狭窄,他们希望外资带动高端产业的发展。这也使一些跨国公司越来越担心中国政府会更加偏袒本国企业,总有一天会把自己挤出中国市场。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