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严厉的限购令,一面是天量的土地出让金。地价与房价到底是谁影响了谁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但无论是“双高”城市杭州,还有房价曾经疯狂如今又复活的丽水,以及单边调控的上海,我们不难看出,让房地产“矛”与“盾”共存的背后之手,正是地方政府。 ——编者
日前,在杭州颁布的一项2010年国内城市房价排行榜上,杭州排名首位。就在前一年的年底,杭州力压“北上广深”,成为全国土地出让冠军。
杭州对巨量土地款去处管理细致,调拨严格,对当地发展的贡献良多。然而,地价对房价的传导结果是房价的飙升。
当地以土地经营城市的思路,改善了城市的面貌和魅力,但饥渴式供地直接导致的土地、房租等工商及生活成本的提高,似乎正在侵蚀当地实体经济的健康。
隐性的“钱袋”
本报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斥巨资打造的杭州西溪湿地,正在酝酿一项“1256”行动计划:争取明年旅游营业收入过亿,两年内成功创建5A级景区,5年内实现上市。
除了旅游收入之外,目前西溪湿地周边的房价每平方米已高涨至两三万元。
西溪湿地只是杭州土地经营城市的一个缩影。
2009年杭州市1200亿土地出让金,政府性基金拿其中的55%,余下45%归口土地储备中心;工业用地出让金则全额纳入政府性基金。
去年,杭州地方财政收入520.79亿元,支出490.39亿元,和多数城市一样收支略有结余。然而,另一块由土地主导的政府收入,则是许多城市所不能企及的。据一份权威内部会议材料透露,杭州去年政府性基金收入454.37亿元,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高达439.04亿元,占其总量的96.8%。
该报告称,在市本级预算内、政府性基金可用资金268.19亿元。土地出让金按现行体制结算,市本级可用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资金113.35亿元。由此可推,杭州土地出让金40%以上用于城市建设和管理。
一位财政系统人士如此比喻,地方预算内财政和政府性基金,犹如地方政府的“两个钱袋子”,前者在明,后者在暗。
根据2010年杭州市财政收支预算,今年杭州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计划792.86亿元,其中土地出让金755亿元。按此推算,杭州今年土地出让金至少要达到1300亿元,否则庞大的预算计划将难以完成。
漂亮城市的背后
过去数年间,杭州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被视作国内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这一成绩无疑源于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投入。杭州市统计局报告称,2003年至2008年,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321.53亿元,年均增长11.4%。而杭州财税局局长陈锦梅曾透露,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杭州每年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不足2亿元,其中还包括城建部门的人头经费。
形成如此鲜明对比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土地收入的飙升。
本报梳理了过去三年杭州市相关财政预算的资料。2007年~2009年,当地用于城市建设管理和综保工程的市本级财政资金(包括市本级预算内财政和政府性基金)支出分别为92.17亿元、138.18亿元和120.9亿元,各占到当年市本级财政支出的25.44%、55.51%、45.08%。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三年中,城建综保的资金中来自于土地收益的政府性基金分别为88.68亿元、118.56亿元、113.35亿元。换言之,杭州这些年来的城市面貌的更新,基本有赖于土地出让金。
城市形象的改善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最直接的是旅游业。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杭州市实现旅游总收入增幅创下近三年内的新高。
另有资料显示,当地“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居全国35个主要城市第5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
这仅仅是光鲜的一面。
生病的实体
漂亮的城市内部,由经营土地的思路带来的隐患,也正在加剧。
杭州市经委经济运行处处长魏义光坦承,当地投资带动工业经济增长的能力近年趋于弱化,工业投入后劲不足。“造成这一问题的主因在于土地短缺、能源价格上涨。使得企业选择项目的难度和投资风险扩大。”
2009年,杭州市工业投入增长7.0%,增速落后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7个百分点。今年1-8月份,这一差距仍然在8.5个百分点。在过分依赖土地经营地方发展的思路下,地价飙升后,工业经济后续发展面临了很大压力。
企业面临的难题不仅仅是价格高企的工业土地和办公楼租金。“相比‘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杭州的劳动力价格有很大的差距,但这些外来的人员和就业大学生却面临着全国最高端的房价,虽然杭州是有名的宜居城市,在住房等生活成本高企的压力面前,要么人才选择离开,要么企业负担更高的薪酬。”魏义光说。
据统计,今年1-8月杭州市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同比增长28.58%。杭州市经委在一份报告中预警说,今后一个时期劳动力成本可能进入一个持续的上升通道。
杭州市在今年的财政预算计划草案报告中承认,“我市2009年财政收入实现较高的总额和增幅主要有赖于政策性增收和房地产增收等特殊因素,实体经济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并提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涵养可持续财源”。
在国务院新近批准实施的《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杭州被赋予极高的期望值,国家给杭州的要求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
然而,自2007年起,杭州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本报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2008年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在全国11个高新技术领先的城市中排名第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6%。而去年,这一比重下滑到24.88%。
“由于各地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口径不同,所以排名与实际有出入。”不过,相关部门负责人坦承,近年来,当地在新的大型高科技项目招商上相对不足。
为政者似乎已经认识到,给实体经济供血迫在眉睫。
2009年杭州市财政预算执行报告显示,在减少企业税费方面,财政全年掏出了101.75亿元。对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发展专项方面的投入,市本级财政也达到30.37亿元。当地还在市场引导、直接融资上也给予企业一些支持。2010年,当地财政继续在低碳、外贸、民营经济等五个方面安排了34.45亿元的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杭州市经委高新技术处处长王明兴介绍,今年市财政安排给工业口的发展专项资金达到11个亿,其中包括技改自助资金、中小企业扶持资金、新型重化工建设等十几个专项资金,范围覆盖经委、科技局、信息办和发改委等部门,“这笔资金已经基本到位,对企业的技改和高技术产业的扶持非常重要。”
“这仅仅是治标不治本,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始终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一位杭州当地分析人士说。
- 安永:全球医疗技术行业成功经受住经济低迷考验 2010-10-22
- 投行解析三季度经济数据 宏观判断渐现分歧 2010-10-22
- 中国或不会退出经济刺激政策 2010-10-22
- 李荣融任政协经济委副主任 2010-10-22
- 直播回放:宏观经济论坛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会 2010-10-22